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廈門市大同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廈門市大同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2月,時值清末廢科舉興學堂之際,黃廷元、洪曉春、楊景文等人發起成立「大同兩等小學堂」,推舉洪曉春為校董會董事長,聘楊景文為校長,校址設在賴厝埕(今大元路鷺江劇場所在地),校舍是向華僑租用的庭院式兩層民房,僅有六間不合規格的教室。1912年改為「公立大同小學校」,1929年改稱「縣立大同小學」。

辦學歷史

校園風光「五四」運動以後,新思潮對大同小學的辦學起推動作用。1925年,伍遠資繼任校長。大同小學以「奮進」為校訓,意思為「在路上,永不止步」,校訓:嚴謹,向上,求實,創新。學風:尊師學好;教風[1]:愛生教好。並制定「培養忠公愛國的人,培養自學自律的人,培養體力強壯的人」的教育目標,實施「教、學、做」合一,寓教於生活的教學方法,成立各種研究會,建立學生自治社團,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成為大同的一大特色。辦學成績顯着,聲譽日隆。1932年元旦,在小學路奠基興建校舍,同年秋天,新校舍投入使用,舊校舍改為分校和幼兒園。1933年8月改校名「市立大同小學」。到1937年,大同小學師生員工多達近千人,發展成為廈門市規模最大的小學。1938年廈門淪陷,大同小學改稱「北區二小」。日偽政權企圖在學校推行奴化教育,但是大同小學的愛國師生同仇敵愾,不畏強敵,暗地裡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抵制,甚至秘密進行鬥爭。校園內充滿一股民族魂與愛國心凝聚的浩然正氣,雖然在日偽當局的重壓下,學校不得不進行日語教學,但依然頑強地傳播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使學生們能夠避開邪惡的污染而健康地成長。抗戰勝利後,1945年11月改校名為「廈西區第一中心國民學校」。1948年秋,學校改名「市立示範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春改名「廈門市私立大同小學」。1949年10月17日,廈門解放,大同小學從此進入穩步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1950年學校參加全市性話劇、演出、演講、歌詠、徵文等比賽,均獲優異成績。1951年被指定為全市7個中心小學之一,領導學區內的7所小學和1所幼兒園。1956年7月大同小學改為公立小學。20世紀60年代初,大膽進行學科教學及學制改革新嘗試,試行「五年一貫制」,教師兢兢業業,學生勤奮攻讀,教學質量名列全市前茅,教學成果顯着。1966年「文革」發生,「十年浩劫」,大同小學也經歷了風風雨雨,一度被更名「人民小學」。1979年,大同小學恢復原名,並被確定為市重點小學,1980年被確定為省第二批辦好的重點小學。學校領導和全體教師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個面向」的指導下,大膽改革創新,學校制定了「素質教育[2]為指導,兩條渠道並重」教學體系的整體改革實驗,確立「以教學為中心,德育為首位,五育並進」的教育運行機制,促進了學校的發展。九十年代以來,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努力實現教育轉軌。以「實驗性、示範性、高品質、多元化」為辦學目標,着眼於「以學生髮展為本,以教師發展為本」,走「科研興校」之路,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創新示範性、實驗性的學校品牌,已逐步形成現代教育技術辦學特色。

辦學條件

廈門市大同小學位於美麗的鷺江之畔,與風景如畫的鼓浪嶼遙遙相對,是一座既有着厚實的歷史文化底蘊,又有着濃郁的現代氣息的花園式的百年老校。學校現占地面積16,091平方米,教學建築面積12,131平方米。我校現有37個教學班,2000多名學生,教職員工近100名。校內設施齊全,擁有籃球館、游泳館、美術室、音樂室、實驗室等多功能廳,學校「省級達標小學圖書館」占地面積達227平方米,採用開架式選書,微機管理。

辦學成果

學校先後被評為「省先進教育單位」,「省文明單位」,「省文明學校」;1996年12月通過福建省教委複查,被確認為「福建省示範小學」;1997年底被國家教育部確認為首批「全國中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2001年12月被全國婦聯和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示範)家長學校」稱號;2004年4月被福建省教育廳認定為首批「福建省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先進校」。

2018年5月28日,入選中共福建省委文明辦「福建省首屆文明校園」擬表彰名單。

2020年11月20日,入選「第二屆全國文明校園」名單。

文化傳統

精神文化

百年大同浮雕群以大同小學百年的發展紀實為內容,展現了大同小學從1906年創立至2006年一百年的發展歷史。浮雕以文字與圖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運用「百年大同」四個字的第一個拼音字母「B」、「N」、「D」、「T」構成四面浮雕景觀牆。 [5]四扇「同字框」寓意着百年大同穿越歷史之門,不斷奮進。最後一面立體牆將百年大同「同」的拼音字母「T」與「帆船」的造型相結合,構成「揚帆」的立體形態,蘊涵「新世紀、新百年、新跨越、新風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