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廈門南普陀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廈門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面臨碧澄海港,該寺占地面積25.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270萬平方米。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寺內明萬曆年間血書《妙法蓮華經》和何朝宗名作白瓷觀音等最為名貴。[1]

南普隨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佛教養正院,寺前有放生池,寺後近年新建「太虛大師紀念塔」。整座寺院氣勢宏偉,錯落有序。

南普陀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廈門八大風景區之一。

中文名稱: 南普陀寺

地理位置: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南端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25.8萬平方米

開放時間: 3:00~18:00

門票價格: 免費

著名景點: 天王殿 大雄寶殿 現任主持則悟法師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旅遊貼士

位置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515號(近廈門大學)。

交通

在市內坐45路、87路、1路、29路、47路等到達。

開放時間

外山門:3:00~20:00;內山門:3:00~18:00。

建築格局

南普院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彌勒佛,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殿後有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回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大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的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大悲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無一根鐵釘,構造極其精巧;殿內正中奉祀觀音菩薩,其餘各面為48臂觀音,造型優美、姿態多樣;又因閩南信眾均崇奉觀音菩薩,所以此殿香火異常鼎盛。

天王殿前有廣場,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外圍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檐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系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朴初所題。

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檐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群環抱起來,如散珠承盤,形成一個整體。藏經閣是中軸線上的最高層建築,為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一層為法堂,是僧人講經說法的地方,二層為玉佛 殿,內供28尊緬甸玉佛,並藏有數萬卷古今中外的佛典經書及一些珍貴的文物。

主要建築

天王殿

民國十四年(1925),會泉法師住南普陀方丈時重建,屹立於寺院中軸線最前端,歇山式重檐飛脊,軒昂宏偉。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天王殿供奉彌勒菩薩、韋馱和四大天王,兩隻威武的大石獅雄踞門廊東西兩側,跨門進殿,兩側四大天王怒目環視。正中彌勒菩薩坦腹露胸,殿後韋陀菩薩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大悲殿

大悲殿始建於明代,原為木結構,民國十九年(1930年)太虛法師重修,八角形三層飛檐躥角式亭閣單層建築。1962年,主體改用鋼筋水泥,保持木構斗拱作裝飾用。殿宇高20米,屹立在石砌台基上,八角三層飛檐。殿內祀奉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其餘三面為48臂觀音。殿內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鐵釘,別致美觀,為國內同類建築之精華。大悲殿是寺院的另一主殿,奉千手觀音。清初施琅始建,稱大悲閣為南普陀改稱之由來。殿立於大雄寶殿後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兩段石階近三十級。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飛檐,中間藻井由斗拱層層迭架而成,造型巧妙,結構嚴密,俗稱蜘蛛結網。閩南信眾崇奉觀音菩薩,香火鼎盛。

藏經閣

藏經閣建於民國25年(1936年),為二層小樓,樓下為法堂,樓上為玉佛寶殿。藏經閣位於中軸主體建築最高層,歇山重檐式雙層樓閣。上層藏經,下層法堂。閣樓上下層,三面台廊回護,圈以白石雕欄。

閣內藏着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畫,如明版《大藏經》、影印宋《磧砂藏經》、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血書的《妙法蓮華經》、弘一法師手稿《佛說阿彌陀經》等,以及唐代銅佛、宋代銅鐘、明代名匠石叟所造的如意觀音和觀音施甘露像、明代著名藝術家何朝宗創作的白瓷觀音像和28尊緬甸玉佛,還有現代著名書法家、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等人的墨寶。 大雄寶殿建於民國15年(1926年),為歇山頂重檐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雕樑畫棟,集中體現閩南古建築的傳統工藝。殿前兩座報恩塔是由妙湛法師監製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主體中心,崇宏雄偉,殿前石庭平舒寬展,正中寶鼎香爐巍立,兩側白石寶塔高矗,更顯廣庭崇殿的莊嚴肅穆。大殿兩側羅漢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高大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大殿是寺院僧眾早晚課誦和法會朝拜參修的殿堂,也是佛門鐘磬長鳴、法燈不滅的心臟。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

其它建築

南普陀寺主殿雙側迴廊內外,原分布着僧眾修持生活的堂院樓舍,如鐘鼓樓、客堂、五觀堂(齋堂)、職事堂(庫房)、僧舍樓房、學院院舍等建築。八十年代以來,舊有堂院大都翻修一新,還新建多座樓堂。如東側的海會樓、普照樓;西側的方丈樓、學院教學樓、僧舍樓、太虛圖書館、佛教協會辦公樓和西側外的上客堂兩座接待樓。一九九二年還在西側般若池畔,新建一座恢宏雄偉的大禪堂。堂高三層,呈八角形重檐飛脊,覆以黃瓦皇冠式大屋蓋,周圍白石雕欄,造型新穎,結構精巧嚴密,既顯其富麗堂皇,又不失其莊嚴肅穆。寺前新建兩方石塔,如倚天雙劍,高插藍天。造型仿自泰緬佛塔,為閩南所僅見。

視頻

廈門南普陀寺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