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廈港街道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下轄的一個街道。位於廈門島西南部,轄區南到演武大橋,北靠萬石植物園五老峰,東部毗鄰千年古剎南普陀和百年名校廈門大學。西望海上花園鼓浪嶼,北靠萬石植物園五老峰。根據「廈港街道辦」網站資料,轄區面積1.76平方公里,人口42596人(2010年),流動人口近1萬人,下轄7個社區居委會,轄區內有廈門理工學院、國家海洋三所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還有黨政機關、駐軍及企事業單位共100多個,是思明區政府辦公所在地。先後被授予國家級、省級以上光榮稱號40項。[1]

中文名:廈港街道

外文名: Xiagang Street

行政區類別:街道

所屬地區:廈門市思明區

地理位置:廈門島西南部

面 積: 1.76 km²

下轄地區: 7個社區

政府駐地: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08、410號

電話區號:+86 (0)592

郵政區碼: 36100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型海島氣候

人口數量: 42596人(2010年)

著名景點:胡里山炮台、南普陀寺、華僑博物館等

機 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

火車站: 廈門站、廈門北站

車牌代碼: 閩D

高等院校:廈門大學、廈門理工學院等

目錄

建制沿革

西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同安縣,當年即廢,直到600多年後才再次設縣建制。五代十國閩國龍啟元年(933年),正式置同安縣。唐光啟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為刺史,至947年,南唐併吞閩國,海滄地為王潮和閩國治地,歷時61年。王潮、王審知兄弟先後為威武軍節度使,海滄為其治地,閩國開平元年909年,王審知為閩王,立閩國,都福州,大同場為其轄地。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漳州)。963年,宋改清源軍為平海軍,以陳洪進為節度使,同安縣屬平海軍。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納土於宋,龍溪縣、同安縣始隨平海軍納入宋土。同年,宋復平海軍為泉州。北宋時和新垵地改屬漳州。元屬漳州路。明屬漳州府。清順治七年(1650年)鄭成功駐兵廈門,十二年(1655年)在同安縣綏德鄉嘉禾里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廢。清代開始,隸屬福建興泉永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從興泉道管轄下設台廈兵備道,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設廳,雍正五年(1727年)起屬於興泉永道,興泉永道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永春州、大田縣,道台自泉州移駐廈門;民國元年(1912年),撤府,興泉永道改名南路道,民國3年改名廈門道,管轄廈門、莆田、泉州和大田縣。民國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縣嘉禾里(廈門)及金門、大小嶝置思明縣,4月28日,思明縣政府正式成立,隸屬福建軍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廢,1915年再分出金門、大小嶝設金門縣。1933年「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設廈門市,同安縣和廈門市隸屬興泉省,興泉省轄今泉州、莆田、廈門。旋改廈門特別市。翌年1月「閩變」失敗後,廈門特別市政府和興泉省隨之撤銷,廈門恢復思明縣建制,與同安縣均屬福建省政府直轄。1934年同安、思明縣屬第五行政督察區(駐同安),1935年4月以廈門及鼓浪嶼等7個島嶼設廈門市,撤銷思明縣設禾山特種區,與同安縣同屬第四行政督察區(駐同安,轄今泉州、莆田、廈門),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廈門島淪陷,同安縣仍隸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政府駐地自同安移駐永春。抗日戰爭勝利,國民政府恢復廈門市政府建制,直屬福建省政府管轄。民國35年,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區政府駐地自永春移駐晉江縣。民國32年開始,1943年國民政府福建省政府下令撤區建鄉設保,進行鄉鎮並編。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福建,攻入廈門,後金門戰役、金門炮戰,參見金門戰役、金門炮戰相關文章和詞條,1949年9月隸屬於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廈門。1950年成立廈港街公所。1950年7月,同安縣改屬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轄泉州、莆田、同安縣,後改名為晉江專區。1955年改街道。1958年改街道公社。1958年10月,同安縣改劃入廈門市郊區,1970年8月,再劃歸晉江地區,1973年9月,歸隸廈門市至今。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發表了《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歷時21年的金門炮擊,正式劃上了句號。1968年更名為前衛公社。1979年復置廈港街道。轄鴻山、大生里、永福、頂沃、巡司頂、不見天、新村、下沃、大橋頭、沙坡尾、大學路、廈港、民族、碧山、壽彭、南義和、園山、福海、蜂巢山19個居委會。2003年,撤銷和調整行政區,大幅減少政 府編制,節約行政開支,促進社會發展,降低施政成本,開元區及該區各街道劃入廈門市思明區。

街道建設

廈港街道地處老城區,面積小,轄內都是即將舊城改造的住宅區,沒有寫字樓、商務樓,資源匱乏。隨着舊城改造的推進,轄內原有企業都基本外遷。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為廈港突破空間局限這個發展瓶頸帶來了契機,同安工業集中區思明園,環東海域思明園、觀音山國際商務營運中心、軟件園二期的建設讓廈港的發展「柳暗花明」。廈港街道主動融入,依託廈門市「三園一中心」這個平台,狠抓「飛地」經濟,全身心地投入到抓項目、引項目、促項目的工作中。通過努力,4個園區有47家企業購置面積38.65萬平方米(同安思明工業園23家企業購置了19.8萬平方米;環東海域思明工業園6家公司購置了6.2萬平方米;觀音山營運中心14家企業購置了12.2萬平方米;軟件園二期4家企業購置了4500平方米)。一條「成功大道」拉開了廈港片區舊城改造的帷幕,也拉開了廈港人發展片區經濟的序幕。根據廈港片區功能定位和開發改造方案,片區改造計劃分三期進行,總體定位為居住、辦公、文化交流、旅遊休閒購物為主要功能的可持續發展社區。在思明區廈港街道黨工委書記顏文聰看來,儘管老城區有很多經濟發展的「先天不足」,但老城區同時也有老城區的優勢。

行政區劃

廈港街道下轄7個社區:巡司頂社區、福海社區、南華社區、蜂巢山社區、沙坡尾社區、鴻山社區、下沃社區。

地理環境

廈港街道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西南側,臨廈門港西海岸。廈港街道轄區為歷史悠久的老城區,也是思明區政府所在地。轄區內有廈門理工學院、國家海洋三所和華僑博物院等機構。廈港街道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的花園城市廈門半島西南部,東依千年古剎南普陀和百年名校廈門大學,南止演武大橋,西望海上花園鼓浪嶼,北靠萬石植物園五老峰,根據「廈港街道辦」網站資料。

人口民族

廈港街道轄區面積1.76平方公里,人口42596人(2010年),流動人口近1萬人,下轄7個社區居委會,轄區內有廈門理工學院、國家海洋三所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還有黨政機關、駐軍及企事業單位共100多個,是思明區政府辦公所在地。先後被授予國家級、省級以上光榮稱號40項。轄鴻山、蜂巢山、福海、下澳、巡司頂、沙坡尾、南華7個社區。

經濟概述

廈港街道牢固樹立「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全面」的發展理念,在海西兩個先行區建設和全國強區建設戰略指導下,發揚「爭先創優,永不止步;開拓進取,永無止境」的思明精神,致力於把廈港街道打造成「文化家園,財富港灣」。通過積極發展文化休閒旅遊及商貿、現代服務業,培植總部經濟,大力推進舊城改造,2008年完成GDP12.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5%;財政總收入完成2.8億元,完成預算調整數的101.45%;招商引資提前半年超額完成全年任務。廈港街道提前半年超額完成了全年的招商指標任務:引進合同外資3299萬美元,完成年計劃110%;實際到資2049.9萬美元,完成年計劃141%。國內招商引資協議總投資4.61億元,完成年計劃102.4%;實際到資3.79億元人民幣,完成年計劃151.6%;實際利用內資3.79億元人民幣,完成年計劃189.5%。街道領導分6片掛鈎聯繫60家重點企業,定期走訪,跟蹤企業稅源情況,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以服務留住稅源,護好稅源。可以說職業的敏感已經滲透到他們的生活中,一聽到相關信息就會立即分析是否和項目有聯繫。

社會事業

一是對演武小學校園周邊綠化帶進行提升改造,種植12棵狐尾椰子、4株三角梅、4株黃金榕樹、450棵黃金葉苗、180平方米草皮,共投入資金近3萬元。二是對廈港幼兒園周邊年久失修的圍牆進行了翻新,孩子們的出入安全得到了保障。三是協調有關部門,在思小六幼片區拆遷空地上提前修復一條新路,方便思小、六幼學生及家長們的通行。四是淨化校園周邊環境。街道9+1綜合執法隊伍加強對校園周邊的綜合整治力度,充分發揮綜合執法的優勢,對校園周邊涉及治安、文化、食品安全等內容加大力度整治,堅決查處校園周邊的不良網吧、音像製品,堅決取締校園周邊違章占道的小攤小販。針對演武小學、華僑中學等路段機動車亂停靠問題的問題,協調派出所對違章停放的車輛嚴肅查處,有效維護了學校周邊的治安秩序,着力消除校園周邊交通安全隱患。通過專項整治與日常管理相結合,建立校園周邊市容管理的長效機制,確保學校周邊整潔安全有序。

文化建設

依託轄區南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華僑博物院、廈門破獄遺址、中華兒女美術館等知名文化場館以及民族英雄鄭成功練兵遺址豐富的文化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同時創「十代三幫」、「愛心聯動在廈港」系列活動服務群眾特色品牌,被授予「全國和諧社區建設自主創新獎」;開展的「五百」活動(串百家門,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創「平安廈港」等,使街道社區成為溫馨和諧的文化家園。思明區廈港街道辦事處位於廈門市西南側,轄區面積1.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3.6萬人,轄7個社區居委會。廈港街道是擁有600多年歷史的老城區,承載着厚重的閩南地理和人文,轄區內有廈門理工學院、國家海洋三所等高等院校、科研單位,也有華僑博物院等風景名勝,還有黨政機關、駐軍及企事業單位共100多個。比如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益於積聚人氣。「成功大道」、舊城改造等為廈港片區帶來了蛻變的契機,盤活存量,用好增量,「走出去招商」、「以商招商」,以一種特有的「粘」勁,全力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努力把廈港片區打造成廈門財富新港灣、文化新家園。

視頻

廈港街道推進」助老員+社工」服務模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