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過 王安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過
圖片來自搜狐網

原過是一篇論述「過」是什麼、怎樣改過、如何看待他人改過自新等問題的論文。論文很短,連標題在內不過260字,但內容十分豐富。

原文

王安石〔宋代〕

  天有過乎?有之。陵歷斗蝕是也。地有過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天地舉有過,卒不累覆且載者何?善復常也。人介乎天地之間,則固不能無過,卒不害聖且賢者何?亦善復常也。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憚改過,揚雄貴遷善: 皆是術也。

  予之朋,有過而能悔,悔而能改,人則曰:「是向之從事云爾。今從事與向之從事弗類,非其性也,飾表以疑世也。」夫豈知言哉?天播五行於萬靈,人固備而有之。有而不思則失,思而不行則廢。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復得,廢而復舉也; 顧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

  且如人有財,見篡於盜,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財,向篡於盜矣」,可歟?不可也!財之在己,固不若性之為己有也。財失復得,曰:「非其財」,且不可;性失復得,曰:「非其性」,可乎?

譯文

  上天有過錯嗎?有的,日月星辰在運行中產生的各種天體現象就是。大地有過錯嗎?有的,山陵崩塌、河流乾枯淤塞就是。上天大地都有過錯,但最後也不妨礙他們覆載萬物,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天地善於恢復常態。人生存於天地之間,不可能沒有過錯,但最後不妨礙他成為賢聖,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他善於恢復常態。所以太甲思考正常之道。孔子說:「不要害怕改正錯誤。」揚雄以以遷善為貴,都是這個道理。

  我的朋友,有錯誤而能悔過,悔過後而能改正的,人們會說:「還是原來的行事罷了。現在的行事與原來的行事不一樣,並非他的本性,是他粉飾外表來迷惑世人而已。」這難道是有見解的言論嗎?

  上天播種仁、義、禮、智、信五常於人類,人本來也都具備。擁有而不思考就會失去,思考而不踐行就會廢棄。有一天責備以前的錯誤,馬上思考而又踐行,於是失而復得,廢棄而重新具備了。可是有人說這並非人的本性,這是率領天下來殘害人性。比如人有錢,被盜賊強行搶走,後來又重新找回,說:「這不是他的錢財,因為以前被盜賊搶走過。」可以嗎?不可以。財物屬於自己,固然比不上天性為自己擁有。財物失而復得,說不是他的財物尚且不行,天性失而復得,說不是他的本性了,難道可以嗎?

創作背景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推行變法。當時,反對新法的守舊派,對王安石本人及其擁護者,極盡人身攻擊之能事,認為他們是奸詐、讒佞、反覆無常之人。王安石的這篇文章就是對於這些攻擊的回擊。

賞析

  王安石的《原過》是一篇論述「過」是什麼、怎樣改過、如何看待他人改過自新等問題的論文。論文很短,連標題在內不過260字,但內容十分豐富。王安石首先指出,無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那裡,出現「過」都是難免的。例如自然界偶爾發生的日食、月食、山崩、地震,就是天地之「過」。天地皆有「過」,生於天地之間的人,犯一些過錯,就更不足為奇了。王安石認為,重要的不在於有「過」,而在於能否改「過」。天地雖然出現日月食、地震等過失,但由於它們善復其常,因此無礙其覆載萬物之功。同樣,人雖有「過」,但只要能復其常,也不妨礙其為聖為賢。

  從王安石的論述,可以看出他對「過」和改過的理解:「過」是對「常」的偏離,改過則是復歸於「常」。

  《原過》一文後半部分,主要討論如何對待改過自新的問題。有人認為,一個過去犯了錯誤後來加以改正的人,其今日之善「非其性也」,昔日的過錯、罪惡才是其本性的體現。王安石認為,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為了說明這種觀點為什麼錯誤,王安石使用了他經常使用的比喻方法:一個人的財物被強盜搶去了,後來他又從強盜手中奪了回來,人們不會說,這財物不是他的,而是從強盜手中搶來的。同樣道理,一個人犯了過錯,後來改正了,不是飾性欺世,而是性失復得。那種認為一個人犯了過錯才是其本性的表現、改正錯誤反倒是對本性的掩飾的觀點,不但堵塞了人們改過自新、改惡從善之路,而且是對人性的戕賊。

  王安石在如何對待改過自新的問題上,與上述觀點不同。他認為,「過」是本性的喪失,而改過則是性失復得。王安石的這一觀點,反映了他在寫《原過》時,對人性的看法與孟子基本一致。所謂失性為「過」,性失復得為改過,必須以性善說為理論前提。正因為這樣,有人認為王安石早期思想與孟子相近:「荊公《淮南雜說》初出,見者以為《孟子》。」(《宋元學案》卷九十八)

  王安石在北宋思想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僅體現在他創立了統治北宋後期思想界的「荊公新學」,而且體現在他是使儒學由章句註疏之學向道德性命之學轉變的先導者。王安石《淮南雜說》等著作問世後,「天下之士始原道德之意、窺性命之端」(同上)。「自王氏之學興,士大夫非道德性命不談。」(《滏水文集·性道教說》)《原過》一文,即涉及了性命之源問題:「天播五行於萬靈,人固備而有之。有而不思則失,思而不行則廢。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復得,廢而復舉也。」王安石這段關於性之失、得的論述,表明他是以「天播五行」於人為性的。稍後的程顥、程頤兄弟以天理降而在人是為人性的觀點,雖然在旨趣上與王安石迥然相異,但不難看出他們是受到了王安石道德性命之學的某種啟迪。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共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