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原子和分子的結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子和分子的結構》,原子物理學的奠基性著作。尼·玻爾著。1913年在英國《哲學雜誌》第26卷上發表,計有3篇論文,常稱為玻爾原子論的「三部曲」。後又重新收入《尼爾斯·玻爾著作集》第2卷,1976年北荷蘭出版公司出版。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內容簡介

本論著共71頁,中譯本約5萬字。以普朗克量子論和盧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為基礎,提出了定態假設和頻率法則,創立了原子結構和分子結構的理論。第1篇包括全文的引言和第1部分:正核對電子的束縛。引言說明了電動力學描述微觀現象的不足之處,需要考慮原子的穩定性,並將普朗克恆量引入和應用到盧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中去。第1部分着重討論了氫原子,提出了2條主要假設:1.定態和不同定態之間的過渡;2.不同定態間的過渡伴有單頻輻射,能量與頻率的關係滿足普朗克關係式而與電動力學概念相悖。用一些包括普朗克恆量在內的基本物理常數得出了里德伯恆量理論值和實驗值相符合。原子定態的電子圓軌道滿足角動量量子化條件。在量子數很大時,新理論與經典理論類似,這是對應原理的初步萌芽。第2篇是第2部分:包含單獨1個原子核的體系。用新原子論研究了原子的半徑和結合能,對元素周期表在理論上作了詮釋。第3篇包括第3部分和全文的結束語。第3部分:包含多個原子核的體系。探討了分子結構問題,設計了2個氫核共有2個電子的氫分子模型,並由此論證2個氦原子不能結合成分子。結束語總結成了5條主要假設,並打算在此理論基礎上發展詳細的輻射理論和磁性理論。

本文突破了經典物理學的框架,用普朗克量子論,根據實驗事實提出了一些主要假設和重要概念,促進了原子物理學理論與實驗的研究和量子力學的誕生。玻爾老量子論揭開了原子結構理論的新篇章,在近代物理學的發展歷程中走出了決定性的一大步。作為量子力學建立前的原子結構理論,有其重要的歷史作用。以量子力學為基礎的現代原子物理學仍沿用其中的重要物理概念和結論,並為文中的假設找到了合理的依據。

作者簡介

尼·玻爾(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丹麥物理學家,近代原子論的奠基者。1909年和1911年先後獲哥本哈根大學理科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1913年創立玻爾原子論,又稱老量子論。他運用普朗克的量子論,提出定態、量子躍遷、量子化等重要物理概念,對量子力學的建立有重要貢獻,並因原子結構方面的成就而獲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20年在哥本哈根大學創建理論物理研究所,並出任所長。1965年該所更名為玻爾理論物理研究所。1927年提出並協原理,和海森堡等人一起形成了量子力學解釋上的哥本哈根學派。玻爾與愛因斯坦關於量子力學解釋的爭論是哥本哈根學派與經典決定論的較量。1936年玻爾提出了原子核的複合核理論,成功地解釋了低能中子核反應的機制。1937年曾訪問中國並講學。1939年玻爾和惠勒共同提出了重核裂變的液滴模型理論,從理論上分析了裂變現象,促進了裂變物理學的發展及其廣泛的應用。主要著作有《原子論和自然的描述》(中譯本196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光譜理論與原子結構》,《人類知識的統一性》以及論文《核裂變機制》(與人合作)等。

相關信息

名著是書籍中的精華。它標誌着人類認識發展的水平,影響乃至支配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乃至支配社會的各種實踐活動[1]。《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篩選出價值高、作用大、影響廣的一萬部名著,把它們匯集一起,根據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的區別和聯繫加以分門別類,並逐部作出精要的詮釋。可以說,這是對科學文化的一次總結,是一項很有價值的科學文化建設工程。這部辭典是一部很有用的工具書[2]

視頻

原子和分子的結構 相關視頻

原子物理學的發展
原子物理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