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原本是明亮的(田玉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史原本是明亮的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歷史原本是明亮的》中國當代作家田玉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歷史原本是明亮的

許多網友記得,今年年初,我在「印象紅磨坊」里發表了拙文《「文化長陽」和它的「三件寶」》,近日,又有一篇題為《長陽民族文化「三件寶」,你知道多少?》的美文在另一政府部門所屬的官方媒體推出(未署作者名),我聽說後立即找到此文進行了認真學習。 從筆力來看,作者功底深厚,堪稱高手,加之他(或她)肯定了究竟哪才是「三件寶」,對長陽的民族文化給予了讚美、宣傳,本人無論是作為一名民間藝人還是曾經的民族文化工作者,都應對其表示感謝才對。然而遺憾的是,由於作者缺乏深入細緻地調查採訪,文中在一些關鍵要素上脫離了史實,不僅有違「真實是新聞的生命」這一原則,還在一定程度上有損資丘人的形象,產生了不良影響。 請看此文中原文的一段:

「2006年6月,長陽頒布實施《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印發了《關於貫徹落實<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的意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受此利好,2007年,資丘鎮民族文化館成立了資丘鎮民間文藝協會,謝克富當選為鎮裡的民間文藝協會理事、楊家橋村民間文藝分會會長。他帶領村里老人傳、幫、帶、教大夥唱南曲,在謝克富和老一輩南曲傳承人的影響下,村里學南曲的氛圍空前濃厚。資丘鎮也開始加大力度打造「民族文化強鎮」,出台了《資丘鎮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規定》」。

此段文字稍作歸納,中心意思是:2006年6月,長陽出台了《保護條例》,並採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資丘「受此利好」,才開始了怎樣怎樣的工作,出台了《保護規定》云云。

然而,實際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資丘就開始了建文化強鎮(包括成立民間文藝協會),2000年,資丘鎮政府就出台了《資丘鎮傳統文化生態保護規定》,否則,資丘創建的聞名全國、廣為人知的「中國首家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從何而來?

事實是,資丘的「保護區」首先是因《中國文化報》的報道引起了文化部以及全國人大的關注,早在2001年裡就已在全國名聲大振,之後又過了6年,還是在以資丘人為主的人民群眾的督促下,縣裡才頒布了《保護條例》,這才是真相。

我一向喜歡用證據說話。

這是「保護區」建立的標誌性文件(請注意時間點)。

關於「保護區」是怎樣得到國家乃至世界高度重視的,這其中有過哪些過程,還有它的價值和作用如何,我們再看下圖:

前面打印的文字內容是:「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朱純宣等領導在全國人大的安排下要來資丘調研,長陽縣人大辦公室接到通知後給資丘鎮政府辦公室發來的傳真,首行為當時任縣人大副主任的張裕國簽批的:'請秘書科傳真致資丘鎮政府辦公室,並轉田玉成同志收。張裕國 7.25日』」

下面手寫的文字內容是:

朱純宣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輝軒 原省人大民宗僑外委員會主任委員

蔣永松 省人大民宗僑外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陳金剛 省人大民宗僑外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陳斌 省人大民宗僑外委員會辦公室副處級秘書

汪秀芳 張治國 宜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李善林 市人大常委會民宗僑外委員會委員

陳振華 市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 陳秘書長

李世金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

胡世國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張裕國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查檔,這張圖片是2001年留下的。更可喜的是,上述這些人目前都還健在,他們肯定都還記得那次到資丘的目的——考查資丘在全國首創的「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

記得當時,客人們就住在桃山新街沈劍館子裡,開始並沒有正而八經地進會議室,就在朱主任所住的那間客房裡,他們或坐着或躺着仔細聆聽了我們的匯報,又翻看了我們的《資丘鎮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規定》,朱主任這才傳達全國人大的意見說: 「在精神文明建設這個領域裡,在一個大山深處的鄉鎮裡,用一種'准法律』的形式來保護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這在全國還是首創,我們必須對此給予大力支持」!

朱主任還說:「資丘的這個《規定》實際已是法律的雛形」。

同年8月,中共長陽土家族自治縣委召開常委會專題研究決定,成立以縣委副書記李作春為組長的領導小組,立即着手編制全縣「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項目規劃」。

同年12月,全國人大、文化部即在北京舉辦了首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與立法國際學術研討會」將資丘的做法向世界做了介紹。 然而不知何種原因,又3年過去了,此事在我縣卻一直停滯不前。直到2004年,我又以自治縣第六屆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書面建議,要求把這項立法工作納入縣人大的工作日程,在人大「兩國」(胡世國、張裕國)的直接操辦下,這項立法的工作才終於上馬。2005年,我再一次提出了《關於加快長陽土家族傳統文化生態保護條例的立法進度》的建議,胡世國主任則親自出馬,帶着我們一行負責完成了立法過程中需要人]大代表座談評議、簽署相關文件的一系列程序,這才完成了這個項目的全部工作,只等省人大通過便可執行實施。

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全國首部」以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為主題正式法律誕生的全過程

其實,我一向十分地尊重媒體和記者,結交過眾多新聞界好友。但該文作者明顯是犯了「資料不夠想象湊」的毛病,或許也就是在無意之間,但因背離了客觀實際,模糊了關鍵事件的時間順序,從而間接否定了一個曾得到過國家乃至世界肯定的文化項目的原生地,這不僅是對資丘的民族文化工作者、民間藝人,也是對整個資丘人的不公,所以,老朽不得不出面用事實予以澄清。

關於「保護區」的全貌,本文所涉的仍然只是管中所窺,你若真心對資丘乃至長陽的民族文化發展史有興趣,建議你翻看「印象紅磨坊」里《我的家鄉收穫着另一個「金秋」》和《守望在歷史的「灘堰」里》等文章,便可得到更多的了解。 歷史原本是明亮的、不可模糊的。[1]

作者簡介

田玉成,男,「50後」,湖北長陽資丘人,當過農民、教師,後從事民族文化工作,曾多次獲得國家級表彰,有論文獲全國大獎和湖北省科研成果一等獎,出版有《巴土文化探究集》等多部著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