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與小說的融合(李娟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歷史與小說的融合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歷史與小說的融合》中國當代作家李娟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歷史與小說的融合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北方人,孫頻一直用細膩的文筆和飽滿的感情來構築自己的文化地標,幾年來,在創作每一部文學作品時,她都在努力探索最適合自己的敘事方式和表述方式,試圖以小說的方式抵達自己北方小城故土中深邃厚重的文化腹地。《天物墟》中,足見孫頻的家鄉意識和文化寄託。

《天物墟》中,父親臨終要「我」回一趟老家磁窯,磁窯是地處晉西北深山裡的一個小村莊,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曾是燒制瓷器的官窯,是「我」的老家,我從這裡穿過塔林,路過圓明寺,在四十里跑馬堰遇到一位放羊老漢,在他的指引下,「我」來到了西塔溝,目睹了宛如江南園林一般的陵園與層層疊疊的墳墓,於是「我」把父親的骨灰安葬在這個環境清幽的「風水寶地」。在安葬了父親的骨灰盒後,在佛羅漢空心村奇遇那個「似乎很少睡覺,也很少吃東西,看起來都不大像是真的」的世外高人老元,初中畢業的老元卻酷愛看書,小時候因為偶然接觸到陽關山間豐富的文物資源,從此便將一輩子心血傾注到文物的搜集、研究和保護工作之中。他一輩子從未受到過系統的教育,卻通過自我學習、實地考察,為自己開拓出一片精神的疆域,老元的話語不斷啟迪着「我」,改變了「我」的人生態度,也使我理解了「我」的父親,在跟父親和解之後,我突然明白很多,我所看到的父親,並不是真實的父親,那只是經由我的有色眼鏡看到的我所以為的父親。其實「我」身體和靈魂的一半來自於他……

值得注意的是,《天物墟》情節是虛構的,但大環境卻是真實存在的。幾年來,孫頻在深刻體驗生活的基礎上,關注遠古歷史文物的命運、生存狀態、情感理念和價值取向等問題,在深層次上闡釋出文物的社會學內涵。孫頻說過,最近幾年她對於鳥獸草木、山川大河、古老村莊、古代文物等等這些散落在民間和時光深處的東西的強烈興趣,試圖從中找到一些對人的重新發現,一些屬於當代人的真正的文化根脈。但這不同於八十年代的尋根文學,尋根文學是當時一種文學潮流,是一種對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而她這種漫遊式的寫作只與本人的內在氣質和內在需求有關。我想,孫頻的內在氣質和內在需求,寄託着作者的人文意識和生命情懷,以及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

這部小說孫頻向遠古文物深處開掘,小說雖然取材於對文物的敬畏和探索,但孫頻沒有停留在歷史文物事件的表面上,而是展開想象的翅膀,匠心獨具,創造一種具有生命力的、具備博大的人文情懷的文學,經過藝術處理使得這部小說意象紛繁、情節跳躍,也賦予了更多的、更深遠的意蘊。同時也告訴讀者保護文物的迫切性,提高全民的文物保護意識,正如小說中的老元所說:「我們開始工作吧,不要讓這段歷史就這麼淹沒在水下,有些事情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是做給自己的,自己就會看的起自己。」

好的小說,不僅能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也能讓我們原本焦躁的心得到沉靜熨帖,並且讓我們反觀自己,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這也是《天物墟》帶給我們的力量所在。[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