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楊廣真的弒父了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楊廣 |
歷史上楊廣真的弒父了嗎公元581年,楊堅以後周外戚國丈的身份篡奪了帝位,建立了隋朝,史稱隋文帝。隋文帝共有5個兒子,均為獨孤皇后所生。隋文帝登基後,即立長子楊勇為太子,次子楊廣為晉王。[1]
之後,文帝將楊勇廢為庶人,立善於偽飾的晉王楊廣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四月,隋文帝得病,七月病重,不久死於仁壽宮。
關於文帝的死,目前學術界大致形成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隋文帝之死屬於他殺,兇手是他的兒子即隋煬帝楊廣。據史書記載,隋文帝楊堅病重期間,尚書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等因皇帝病重而入宮侍奉,太子楊廣也住進宮中的大興殿。楊廣見文帝的病情危在旦夕,就親手寫信給楊素,讓楊素密切注意文帝的情況,並詢問今後該怎麼辦。不料楊素的回信被宮人誤送到文帝處,文帝看後非常震怒。
獨孤皇后死後,文帝最寵幸的是宣華夫人和容華夫人。宣華夫人陳氏是南朝陳後主的妹妹,人長得很漂亮,號稱「江南第一美人」,楊廣對她的美貌垂涎已久。當晚,陳夫人在旁侍疾,早晨出來更衣時被楊廣撞見。楊廣欲對陳夫人無禮,被陳夫人奮力掙脫。
當陳夫人衣衫不整、神色慌亂地跑到文帝病榻前時,文帝氣憤異常,大罵道:「這個畜生如此無禮,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盛怒之下命令柳述說:「召我兒。」柳述以為要召楊廣,文帝急忙糾正道:「勇也。」大怒中的文帝要重立楊勇為太子,廢黜楊廣。柳述起草詔敕後讓楊素過目,楊素是楊廣的心腹,自然不肯召楊勇。楊廣馬上假傳聖旨,命親信左庶子張衡立即入大寶殿侍候文帝。
張衡進入大寶殿,就把宮人和衛士全都趕出殿外。一會兒,張衡出殿宣布文帝已經駕崩。一時間,朝野上下議論紛紛,認為是張衡殺死了文帝。至於張衡是如何殺死文帝的,史書的記載有較大的出入,《大業略記》記載張衡以毒藥害死文帝,而《通曆》記載張衡「拉帝,血濺屏風,冤痛之聲聞於外,崩」。相似的記載還見於《隋書》卷36《后妃·宣華夫人陳氏傳》。
第二天,楊廣即皇帝位,為文帝發喪,並派人以文帝遺詔的名義縊殺楊勇。楊勇的10個兒子,長子被當場毒死,其他9個被流放到嶺南後,詔令當地官員把他們全部殺死。
文帝死後,陳夫人驚恐不安,忽然收到楊廣派人送來的一個金盒子,用紙封口,上有楊廣親筆書寫的封簽。陳夫人認為裡面必是毒藥,非常害怕,不敢啟封,在使者的催逼下,萬不得已才打開盒蓋。出乎她的意料,盒內裝的原來是幾枚同心結。邊上的宮人見此都非常高興,相互慶賀煬帝是不會殺人滅口了。當天夜裡,文帝屍骨未寒,楊廣就在宮內占有了名分上是他後母的陳夫人。文帝的另一個寵妃容華夫人,不久也被楊廣占有。
今天,當我們從史書記載的真實性來看,促使隋煬帝殺害隋文帝的原因是調戲陳夫人不成,這一傳說顯然是講不通的。因為早在文帝病重之前,想要奪取太子之位的楊廣就與陳夫人打過交道,當時他經常送陳夫人「金蛇」、「金駝」一類的貴重物品,其目的自然是讓陳夫人在父親面前替自己說好話。而開皇二十年更換太子,陳氏也「頗有力焉」,說明他們之間曾經有過政治合作關係。
所以,在文帝病危之時,楊廣又是合法的皇位繼承人,陳氏怎麼可能開罪楊廣呢?基於這一點,有學者認為調戲陳氏一事充其量只是一種偶然性的促發因素,真正導致仁壽四年宮廷政變的原因,是文帝仁壽中的中央政治變動。
在楊廣奪取太子之位的進程中,有一個人的作用不可忽視,那就是他的母親獨孤皇后。她是楊廣奪宮的主要支持者,也是打擊反對楊廣勢力的主要力量。但是,獨孤後卻於仁壽二年(602)去世。她的死,使楊廣集團不得不直接面對來自各方面政治反對派的壓力。
這些壓力,首先來自楊秀和楊諒這兩個楊廣的弟弟。楊秀「性甚耿介」,對於楊廣通過並不光明的手段奪得太子之位,他是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的人;楊諒更是以防禦突厥入侵為由厲兵秣馬,加強自己的軍備,「秀窺岷、蜀之阻,諒起晉陽之甲」,很好地概括了當時的局面。其次的壓力是來自朝臣及州郡牧守的威脅,主要人物包括梁毗、裴肅、柳述等,他們的主要攻擊目標是楊廣的心腹楊素。隋文帝對於梁、裴、柳等人針對楊素的上書和諫言,雖沒有盡納其意,但是的確對他日漸疏遠了。
在慢慢奪去楊素實權的同時,文帝對柳述等人日漸寵信。這樣,仁壽中的這些政治變動使得楊廣集團曾經有過的優勢再度失衡,擁重兵而「陰懷異圖」的楊諒,以及被廢為庶人的楊勇,都有可能重整旗鼓取楊廣而代之,在這種局勢下,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太子之位,楊廣就不得不先下手為強殺害了自己的父親。
另外,有學者認為隋文帝並非是楊廣所殺,他是病死的。
持這一觀點的學者首先對《大業略記》和《通曆》提出了批評。他們認為這兩本史書本身存在許多常識性的錯誤。比如《大業略記》不但把緋聞案的女主角搞錯了,而且將二十一日發喪誤作十八日。甚至說殺文帝的首犯是宰相楊素,次為左庶子張衡,用的是毒藥,這一點也沒有任何一本史書能夠提供證據。《通曆》也是如此,試想在文帝與百官訣別的莊嚴時刻,身為太子的楊廣怎麼可能跑到別室去非禮陳夫人?而且文帝明知楊素是楊廣集團的核心人物,怎麼可能讓他去召楊勇廢楊廣?
再者,行兇的手段為「拉殺」,且「冤痛之聲聞於外」,這樣的暗殺也太過於明目張胆了。基於以上種種疑點,加上《大業略記》的作者趙毅為初唐人,在隋末唐初的特定歷史環境中,人們普遍對隋煬帝深惡痛絕,在記述文帝死因問題上不可避免要摻雜個人的思想感情,以期引起人們對隋煬帝的憎恨。《通曆》的作者馬總生於中唐,他的記載很多地方經不起推敲。既然殺文帝時左右沒有人,冤痛之聲怎麼會聞於外?所以,《大業略記》和《通曆》似市井流言,不足為憑。
即使是司馬光在《通鑑》中引用了《大業略記》的記載,也慎重地註明「今從《隋書》」。至於《隋書》卷36《后妃·宣華夫人陳氏傳》的記載,也只是宣華夫人的一面之辭,並非源於檔案材料。北朝隋唐受胡俗影響,存在收納父妾的風氣,再加上如前所述,陳夫人與楊廣早有「淵源」,有可能這時兩人的感情發展較深,所以陳夫人被調戲一事的可信度還有待商榷。
除此以外,學者們認為還有許多理由可證明隋文帝並非楊廣所殺。自仁壽四年春,文帝已退出政治舞台,這時隋煬帝雖位居太子,實際上已成為攝皇帝。朝廷之事,「事無巨細,並付皇太子」,隋煬帝用不着再冒殺父罪名;七月,文帝已病入膏肓,不久即將離開人世,楊廣繼位已是時間問題,沒有必要再弒其父。況且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已對楊廣構不成任何威脅。
此外,根據文獻的記載,自楊廣繼太子之位起,與其父的關係一直很融洽。他的才幹和魄力受到文帝的賞識,兩人之間沒有利害衝突。再就仁壽宮所處的地理位置而言,楊廣與楊素的衛兵一旦控制宮禁與交通,則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楊廣應該不會愚蠢到謀殺垂死的父親,授人以致命的把柄。
事實上大家都可以發現,以隋為鑑的唐太宗君臣,沒有一個指控隋煬帝弒父。當年,如火如荼的隋末大起義,成千上萬的民眾揭竿而起,不少隋朝官僚也趁勢反叛,在全國上下一派聲討聲中,亦沒有一人指責隋煬帝弒父這一頗具鼓動性的罪狀。
被後人指控為殺害文帝的兇手張衡,史書上稱他「幼懷志尚,有骨鯁之風」。雖然他曾為隋煬帝奪得太子之位出謀劃策,但是到後來由於他反對隋煬帝建造汾陽宮和謗訕朝政而被賜死於家中。後唐高祖李淵認為他「死非其罪」,替他平反,並賜給他「忠」的字號。如果張衡果真是弒君兇手,唐高祖決不會替他平反,因為這關係到國家賴以維持秩序的倫理道德問題。
那麼,不是死於他殺,又到底是怎麼死的?學者或認為文帝確如史書所說是因病而死,死前作好了後事的安排。也有人認為是因晚年縱慾過度而亡。獨孤皇后死後,文帝惑於宣華、容華這兩位年輕的女人,身體每況愈下。病重期間,文帝才意識到:「如果皇后在,我不會變成這種地步的。」但這一切太晚了,貪戀女色,導致了他的駕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