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歷史上中國和韓國的關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韓國

來自網絡的圖片

歷史上中國和韓國的關係歷史上,朝鮮半島長期受中國影響,可以說沒有中國,有沒有朝鮮文明難說。朝鮮半島從有王朝開始,就跟中國有扯不清的關係。[1]

約公元前1122年到公元前194年是朝鮮半島上箕子朝鮮時期。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着商代禮儀和制度率領五千商朝移民到了朝鮮半島。在半島上,箕子被推舉為國君,建立箕子朝鮮。再後來,在周武王的勸說下,箕子願意歸順周王室。諸侯分封時,箕子被封為諸侯,封國就在朝鮮半島北部。此後八百年,箕子朝鮮一直以周朝的諸侯國存在。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箕子朝鮮受到極大推崇。箕子朝鮮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一直被認為是歷史上朝鮮半島上最早的國家。李氏朝鮮一直這樣認為。但現代韓國人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高麗(918年-1392年),又稱高麗王朝、王氏高麗,是朝鮮半島古代國家之一。公元918年泰封弓裔部下起事,擁立王建(祖籍中國長淮大族)為王,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統一。高麗歷經34代君主共四百餘年。1388年李成桂威化島回軍。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自立,建立朝鮮王朝。

高麗都城為開京(今朝鮮開城)。國土大體上相當於今天朝鮮半島中南部,北方始以大同江一線同中國為界,後不斷向北推進。佛教是王氏高麗的國教。高麗大藏經是世界瑰寶之一。阿拉伯商人將高麗的名稱傳播到歐洲世界,是今天Korea(Corea)單詞的原型。繼新羅之後成為朝鮮民族歷史上又一統一的國家。

歷史上朝鮮或高麗都是中國的外藩屬地,只能稱王而不能僭越稱帝。

漢朝時期是漢朝的一個郡縣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至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派兵占領衛滿朝鮮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置了四個郡。分別為樂浪郡(朝鮮)、玄菟郡(高句麗、沃沮、夫余)、真番郡(真番)、臨屯郡(臨屯)。

景初年間(237~239),魏明帝秘密派遣帶方太守劉昕、樂浪太守鮮于嗣跨海平定二郡。部從事吳林認為樂浪本來管轄韓國,將辰韓劃分成八個國家歸屬樂浪,各地驛使傳達音迅難免有出入,臣智激怒韓國,於是攻帶方郡崎離營。當時帶方郡太守弓遵、樂浪郡太守劉茂起兵討伐,弓遵戰死,二郡於是滅掉了韓國。

唐朝時期是唐朝的一個都督府

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亡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其國都不下而返。百濟滅亡後扶餘豐曾聯合高句麗以及倭國復國,但失敗。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立了熊津、馬韓、東明、金漣、德安五都督府,後合併為熊津都督府(今公州)。

公元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高句麗,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其國都(今平壤),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在其首都故地設立了安東都護府。

轄境東起東海/日本海(韓國稱其東海,日本稱其日本海),西至遼河,北到松花江流域,南到朝鮮半島的漢江流域。

宋遼金時期先後臣服於宋遼金

993年被契丹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的關係,向契丹稱臣。遼代,高麗已將領土北界由新羅時的大同江向北擴張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鴨綠江下游一帶,疆域遠超新羅。1127年被迫臣服於金國。

元朝時期是元朝的一個行省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垮台,國王投降,元朝建立後,高麗成為元朝的內屬國,後被改為元朝的一個行省,即征東行省。直到元末1356年,高麗恭愍王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明朝時期是明朝的附屬國

1392年,李成桂廢黜高麗國王,自立為王,並改國號為朝鮮,定都漢陽(今韓國首爾),史稱李氏朝鮮。後來的李氏朝鮮繼續長期是中國各王朝的附屬國。

李氏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對中國採取事大主義。從1416年至1449年,朝鮮在鴨綠江東岸地區設置「西北四郡」,在圖們江南岸地區設置「東北六鎮」,將一部分建州女真驅趕到了中國境內(其中包括努爾哈赤的祖先猛哥帖木耳)。

清朝時期是清朝的附屬國

1618年,明朝和後金作戰,朝鮮派兵協助明朝。1636年,清朝發動「丙子胡亂」,朝鮮國王李倧投降,改向後金朝貢,成為清朝的附屬國。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朝廷無力鎮壓,於是請求中國軍隊入境鎮壓。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也以此為藉口趁機在仁川登陸,並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

1895年4月,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簽訂《馬關條約》,日本控制下的朝鮮政府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宗藩關係。[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