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曆書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曆書時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比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們國家優秀文明歷史的象徵,一直沿用至今,一個簡單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國人們的聰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成就了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輝煌。

名詞解釋

描述天體運動的方程式中採用的時間﹐或天體歷表中應用的時間﹐簡稱ET。 它是由天體力學的定律確定的均勻時間﹐又稱牛頓時。由於地球自轉的不均勻性﹐1958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決議﹐自1960年開始用曆書時代替世界時作為基本的時間計量系統﹐並規定世界各國天文年曆的太陽﹑月球﹑行星曆表﹐都以曆書時為準進行計算。

原則上﹐對於太陽系中任何一個天體﹐只要精確地掌握了它的運動規律﹐都可以用來規定曆書時。十九世紀末﹐紐康根據地球繞太陽的公轉運動﹐編制了太陽曆表﹐是最基本的太陽曆表。因此﹐人們把紐康太陽曆表作為曆書時定義的基礎。曆書時秒的定義為1900年 1月0日12時正回歸年長度的1/31﹐556﹐925.9747﹔曆書時起點與紐康計算太陽幾何平黃經的起始曆元相同﹐即取1900年初太陽幾何平黃經為279°414804的瞬間﹐作為曆書時1900年 1月0日12時正。

曆書時(ET)是過去用於天體的星曆表中,特別是太陽(從地球觀測)、月球、行星和其他許多太陽系內天體位置所用的時間尺度,但現已經廢棄不用了。這不同於世界時(UT):依據地球繞軸自轉制定的時間尺度。曆書時已經在1976年經國際天文聯合會議決由地球力學時(Terrestrial Dynamical Time,TDT)與質心力學時(Barycentric Dynamical Time,TDB)取代,在1991年TDT重新更名為地球時(Terrestrial Time,TT)。

發展歷史

在19世紀末期,地球的自轉(也就是說日的長度)被發現不僅不規則,而且在增長中。事實上,觀測太陽、月球和行星的位置與星曆表比較,是確定時間更好的方法

以紐康在1895年依據太陽視運動編輯的星曆表,國際單位制的秒在1960年被定義為:

自曆書時1900年1月0日12時起算的回歸年的31,556,925.9747分之一為一秒

銫原子鐘在1955年開始運轉,並且很明顯地顯示出地球自轉的任意起伏,證實了平太陽秒完全不適宜做為世界時的時間測量單位。經過三年的比較和觀測月球的位置,確定了曆書秒相當於9,192,631,770周期的銫共振,在1960年和1984年之間的國際單位秒被定義成和原子秒一致。

測定

曆書時的測定有了天體的歷表﹐根據給定的曆書時時刻﹐可以查到天體的相應位置。相反﹐由某一時刻觀測到的天體的位置與其歷表比較﹐可以得到這一時刻的曆書時。根據太陽曆表﹐觀測太陽的位置就可以得到曆書時。太陽比月球難以觀測﹐而且月球在天球上的視運動速度為太陽的13.37倍﹐因此觀測它們所得曆書時的精度也會相差同樣的倍數。實際上曆書時是通過觀測月球得到的。E.W.布朗根據他對月球運動理論的芯咯o計算並出版了改進月曆表。把觀測到的月球位置與布朗改進月曆表進行比較﹐即可得曆書時。觀測月球的方法有中天觀測﹑等高觀測﹑月掩星觀測和照相觀測。通常使用的儀器有子午環﹑中星儀﹑等高儀和雙速月球照相儀。由於月球視面比較大﹐邊緣不整齊﹐因而觀測精度不高﹐所得曆書時的精度也很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