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歷lìㄌㄧˋ。古無此字。為"歴"之簡化字。從廠、力聲。山壁岩崖是廠之範式。手和臂筋筋之縱橫屈伸皆鼓起為力之範式。廠、力兩範式疊加,努力攀登岩崖是歷之範式。本義:有所經過。同"歴"。

"歴":從廠、從秝(li)、從止。禾之疏密有章是秝之範式 ,象草木之有址為止之範式。廠、秝、止三範式疊加。走過了禾苗的生成以及山崖是"歴"之範式。本義:有所經過。如:《說文》:"歷,過也。"。衍義:謂歷史 。

"歷"從廠,從秝,從日。廠、秝、日三範式疊加。日月星辰走過了禾苗的生成以及山崖是"歴"之範式。本義:日月星辰經過的記錄。如:日曆。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歷"。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歷

拼音; lì

注音; ㄌㄧˋ

繁體字; 歴、歷

部首; 廠

筆畫數; 4

筆順編號; 1353或一ノフノ

五筆; dlv

倉頡; MKS

鄭碼; GGYM

GBK; C0FA

統一碼; U+5386

字形源流; 歷的異體字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歷"。

詳細釋義

歷(lì ㄌㄧˋ)。古無此字。為"歴"之簡化字。山壁岩崖是廠之範式。手和臂筋筋之縱橫屈伸皆鼓起為力之範式。廠、力兩範式疊加,努力攀登岩崖是歷之範式。

1、本義:有所經過。同"歴" 。 如:《尚書·畢命》:"既歷三世,世變風移。"。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深踐戎馬之地, 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身不歷農畝之勞。"。又如:身歷其境、歷盡滄桑、歷險、歷程、歷時、經歷、履歷。

2、衍義:引申指"行、遊歷"。如:《戰國策·秦策一》:"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前蜀· 杜光庭《李筌》:"遍歷名山,博採方術。"。

3、衍義:引申指"超過、越過"。如:《孟子·離婁下》:"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戰國策·趙一·秦王謂公子他》:"夫用百萬之眾,攻戰逾年曆歲,未見一城也。"。《呂氏春秋·孟冬紀·安死》:"徑庭歷級,非禮也。"。又如:歷位(逾越位次)、歷階(越階而上)、歷涉(度越)。

4、衍義:引申指"擔任、先後擔任各種官職"。如:唐· 韓愈文:"歷十二官,處事無纖毫過差。"。又如:歷仕(做官)、歷官(先後連任官職)、歷職(先後連續任職)、歷正(古代主管天文曆法的官)。

5、衍義:引申指"視察"。如:《禮記·效特牲第十一》:"然後簡其車賦而歷其卒伍,而君親誓社,以習軍旅。"。

6、衍義:引申指"遇、遭逢"。如:屈原 《離騷》:"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7、衍義:引申指"干犯、擾亂"。如:《大戴記》:"歷者,獄之所由生也。"。鮑照《擬行路難》:"銼櫱染黃絲。黃絲歷亂不可治。"。《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干歷人家,有所求取。"。又如:曆法(違犯法紀)、歷亂(胡亂,雜亂無序)。

8、衍義:引申指"選擇"。如:屈原《離騷》:"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9、衍義:引申指"依次列出"。如:屈原《九章》:"茲歷情以陳辭兮,蓀詳聾而不聞。"。《禮記·月令》:"命宰歷卿大夫至於庶民土田之數,而賦犧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注:'歷,猶次也')"

10、衍義:引申指"(親身)經過的各個、各次或多次"。如:學歷、簡歷、來歷。

11、衍義:引申指"所有以前的、先前的"。清·梁啓超《譚嗣同傳》:"持歷朝聖訓授君。"。又如:歷世(歷代,過去的各個朝代)、歷葉(歷代;以往各代)、歷稔(歷年,連年)

11、衍義:用作副詞。引申指"一個一個地、逐一、盡、遍"。如:《書·盤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腎腸,歷吉爾百姓於朕志。"。《漢書·藝文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漢書·鄒陽傳》:"鄒魯守經學,齊楚多辯知,韓魏時有奇節,吾將歷問之。"。又如:歷訪名賢、歷陳功過、歷數、歷覽。歷數

12、衍義:引申指"一個一個很分明、清晰"。如:左思《嬌女》:"口齒自清歷。"。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又如:歷歷在目。

13、衍義《管子·地員》:"赤壚歷強肥。"。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其妻蓬頭攣耳,齞唇歷齒,旁行踽僂,又疥且痔。"。

14、衍義:引申指"審視、察看、推算"。如:《漢書》:"曆象日月星辰。"。又如:歷物(分別研究事物之理)、歷家(專門觀測推算曆象的人)。

15、衍義:引申指"推算日月星辰運行及方法"。如:《周易》:"澤中有火,革,君子以治歷明時。"。又如:陰曆、陽曆、曆法。

16、衍義:引申指"記錄日月、天氣、節氣變化的書、表、冊、頁"。如:《通典·職官八》:"凡歲將終,奏新年曆。"。又如:萬年曆、日曆、黃曆。

17、衍義:引申指"掌管、推算曆法的人"。如:《莊子·內篇·齊物論》:"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又如:文史星曆。

18、衍義::引申指"壽命、應享的'運數'"。如:《漢書·諸侯王表第二》:"周過其歷,秦不及期,國勢然也。"。劉禹錫 《代慰義陽公主薨表》:"豈意遘茲短歷,奄謝昌辰。"。

19、衍義:通"櫪"。指"馬廄"。如:《漢書·李尋傳》:"馬不伏歷(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

20、衍義:引申指"拶指(古代的一種酷刑)"。如:《莊子·天地》:"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為得矣。"

21、衍義:通"鬲"。指"釜鬲(似鼎的炊具)"。《史記·滑稽列傳》:"銅歷為棺。"。

22、衍義:引申指"勉勵,鼓勵"。如《宋史·趙崇憲傳》:"先臣之冤未悉昭白,而其孤先被寵光,非公朝所以勸忠孝、厲廉恥之意。"

23、衍義:用作姓。[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