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卵形鯧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卵形鯧鰺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卵形鯧鰺(學名:Trachinotus ovatus)是鰺科、鯧鰺屬魚類。體高而側扁;尾柄細短,側扁。頭小,高大於長,枕骨嵴明顯。吻鈍,前端幾截形, 吻長大於眼徑。眼小,前位。脂眼瞼不發達。鼻孔每側2個,緊相鄰。口小,前下位,位於眼下緣水平線上,微傾斜。前頜骨能伸縮。鰓孔大。前鰓蓋骨和鰓蓋骨後緣光滑。鰓蓋條7。頭部除眼後部有鱗外,余均裸露;體和胸部鱗片多少埋於皮下。第二背鰭與臀鰭有一低的鱗鞘。側線前部稍呈波狀,直線部始於第二背鰭第十鰭條的下方。側線上無棱鱗,僅有感覺管。第一背鰭具一向前平臥棘(成魚則埋於皮下)和6短棘,幼魚棘間有膜相連,成魚的膜漸退化,成為游離棘;第二背鰭基底長,前部鰭條延長呈鐮狀。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 同形,前方有2短棘。胸鰭較寬,短於頭長。尾鰭分叉。背部藍青色,腹部銀色。體側無黑點,奇鰭邊緣淡黑色。

簡介

卵形鯧鰺是一種暖水性中上層洄游魚類,在幼魚階段,每年春節後常棲息在河口海灣,群聚性較強,成魚時向外海深水移動。為肉食性魚類,仔、稚魚攝食各種浮游生物和底棲動物,以橈足類幼體為主;稚、幼魚取食水蚤、多毛類、小型雙殼類和端足類;幼、成魚以端足類、雙殼類、軟體動物、蟹類幼體和小蝦、小魚等為食。分布于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熱帶和溫帶的海域。隨着卵形鯧鰺在中國台灣人工繁殖的成功(林烈堂1989),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開始進行海水池塘養殖和海水網箱養殖卵形鯧鰺。廣東、海南、福建等地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展卵形鯧鰺海水網箱和池塘養殖。20世紀90年代後期起,深圳、湛江、饒平、茂名等地於相繼開展卵形鯧鰺人工繁育並達到規模化生產水平。

評價

卵形鯧鰺是一種暖水性中上層洄游魚類,在幼魚階段,每年春節後常棲息在河口海灣,群聚性較強,成魚時向外海深水移動。其適溫範圍為16~36℃,生長的最適水溫為 22~28℃,該魚屬廣鹽性魚類,適鹽範圍3~33‰,鹽度20‰以下生長快速,在高鹽度的海水中生長較慢。該魚耐低溫能力差,晝夜不停地快速游泳,每年12月下旬至次年3月上旬為其越冬期。通常當水溫下降至16℃以下時,卵形鯧鰺停止攝食,存活的最低臨界溫度為14℃,2天的14℃以下溫度累積出現死亡。該魚的最低臨界溶氧量為2.5毫克/升,主要是活躍的游泳行為導致。它抗病力強,由混養其他魚種中發現,如石斑魚因車輪蟲、白點病、皮膚潰瘍症,以及黑鯛、黃鰭鯛因鰓病等已大量死亡,而卵形鯧鰺還是正常活潑不受影響。該魚搬運容易,由養殖池網捕移入水泥池或網箱時,魚的鱗片不易脫落,不易受傷,耐力極強。在人工培育條件下,稚、幼魚不會自相殘食。[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