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葉馬兜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卵葉馬兜鈴Aristolochia ovatifolia S. M. Hwang,大寒藥、木防已、木防己、青木香。是馬兜鈴科 Aristolochiaceae馬兜鈴屬 Aristolochia。[1]
植物特徵
木質藤本;根圓柱形,細長;嫩枝密被黃棕色倒生長柔毛,老枝無毛,具縱槽紋。葉紙質至革質,卵形,長5-13厘米,寬4-8厘米,頂端短尖,基部深心形,兩側裂片下垂,灣缺深5-10厘米,寬約5毫米,有時兩裂片互相重疊,邊全緣,稍背卷;嫩葉上面密被黃棕色長硬毛,成長葉變無毛,下面密被灰白色或黃棕色長絨毛;基出脈3-5條,側脈每邊3-4條,網脈在下面明顯隆起。
葉柄纖細,長3-5厘米,上面具深槽紋。花單生於葉腋,紫紅色;花梗纖細,長3-6厘米,向下彎垂,近中部有一小苞片;小苞片卵形,長3-5毫米,密被灰白色長柔毛;花被管中部急遽彎曲,下部長10-15毫米,直徑7-10毫米,上部較下部稍長或近相等,外面疏被長柔毛或無毛,具縱脈紋和不規則網紋,內面有乳頭狀腺毛。
喉部有3-4個半圓形突起組成的環;檐部圓筒形,長1.5-2.5厘米,寬10-15毫米,偏於一側,邊緣稍3裂,裂片等大或稍不等大,半圓形或下面裂片近截形,長1.5-2.5毫米,寬4-5毫米,內面具乳頭狀突起;花葯長圓形,成對貼生於合蕊柱近基部,子房圓柱形,長約1厘米,6棱,密被黃棕色長柔毛;合蕊柱頂端3裂;裂片邊緣向下延伸,皺波狀。蒴果圓柱形,長約6厘米,直徑約2厘米,成熟時暗褐色,6棱,棱常呈波狀;種子長卵形,長約6毫米,寬約4毫米,背面平凸狀,腹面凹入。花期4-5月,果期6-8月。[2]
分布
產嵩明、宣威、大關;生於海拔1 200—2 500米的林緣、灌叢、溝谷箐邊。分布於四川(寧南,模式產地)、貴州等省。
生長習性
生於海拔1000-2500米灌木叢中或疏林下。
栽培方法
卵葉馬兜鈴的栽培方法也比較常見,一般是以播種繁殖為主,也可採用分株繁殖法。早春4月播種於苗床上。播種前將成熟的種子用35℃的溫水浸種一天,用3倍濕沙拌種,裝入布袋內,埋在向陽的土坑中,蓋土,用塑料薄膜保濕及保溫,約15天種子萌芽後就可播種。
在苗床上按照一定的行距開溝,將發芽後的種子均勻地撤入溝內,覆土後加草覆蓋保濕,15—20天出全苗。苗高15cm時,按一定的株行距進行移栽。4月中、下旬,選擇2年生以上的植株,刨出後選擇健康的根,切成約10厘米的段,拌入適量草木灰,按行距開穴,每穴平放1段,覆土並壓實,保持土壤濕潤,以利生根發芽。
主要價值
用途功能:卵葉馬兜鈴的根入藥,能止痛、解毒。
卵葉馬兜鈴是一種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植物,這不僅體現在它明顯的止痛功效上,還在於卵葉馬兜鈴在解毒方面的表現。並且由於它分布較為廣泛、外形呈現根圓柱形,細長狀、特徵明顯並且易於分辨,因此在許多領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醫學信息及健康食療信息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的依據。任何健康問題應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任何疾病的治療請遵醫囑。[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