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即(拼音:jí)是漢語常用字 ,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即的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準備就餐,本義是就食。引申為就(動詞)、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為就(時間副詞)、即刻,由此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與"則" "乃"用法接近,而且還可以表示假設、讓步或轉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即

拼音; jí

注音; ㄐㄧˊ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部首; 卩

筆畫數; 2+5

筆順; ㇕一一㇙丶㇆丨

統一碼; 5373

五筆; VCBH(86);VBH(98)

倉頡碼; AISL

鄭碼; XOY

四角碼; 77720

舊體; 卽

異體; 皍

字級; 一級(0901)

字源解說

會意字。"即"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左邊是一隻盛食物高腳器皿,右邊是一個站立(圖1)或跽坐(圖2、3)的人,此人正面對着食器,準備吃東西,其本意就是準備就餐。周代早期"大盂鼎"里的"即"字。就食者的姿形己稍變,食器已變成上下兩頭尖的了。

小篆(圖9)又進一步把食器變成"皀"字形,就食者更不成人樣,竟訛變為"卩"(即"節")了。隸變、楷化以後,字的形體訛異更大。楷書舊字形本小篆,多寫作"卽"(左旁7畫),現代規範字形本漢隸,寫作"即" (左旁5畫)。

近字辨析 即、既

這兩個字形相近,但音義都不同。"即"讀jí,主要意義是到、靠近,由"即"組成的常用詞語有"即便""即使"。"既"讀jì,主要意義是已經,由"既"組成的常用詞語有"既……又……"(既生動又活潑)、"既然"。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五】【皀部】子力切(jí)

即食也。從皀,卪(jié)聲。

說文解字注 即食也。

注:即當作節,《周易》所謂節飲食也。節食者,檢制之使不過,故凡止于是之䛐(詞)謂之即。凡見於經史言即皆是也。《鄭風》《毛傳》曰:即,就也。

從皀,卪聲。

注:此當雲從卩皀,卩亦聲。其訓節食,故從卩皀。卩,節古通也。今音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

廣韻 子力切,入職精 ‖即聲職部

即,就也。今也。舎也。半也。《說文》作卽,食也。亦姓,《風俗通》有單父令即賣。又漢複姓,有城陽相齊人即墨成。子力切。十六。

校釋:食也,《說文》作"即食也"。

摺疊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部】 即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5

《玉篇》卽,今作即。

【子集下】【卩部】 卽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7

古文:皍

《唐韻》子力切。《集韻》《韻會》《正韻》節力切,音稷。《說文》:卽食也。一曰就也。徐曰:卽猶就也。就食也。《前漢·高帝紀》:使陸賈卽授璽綬。注:師古曰:卽,就也。

又《玉篇》:今也。

又《爾雅·釋詁》:卽,尼也。注:尼,近也。疏:卽今相近也。

又《前漢·西南傳》:卽以為不毛之地,無用之民。注:卽,猶若也。

又卽卽,充實也。《前漢·禮樂志·安世房中歌》:磑磑卽卽,師象山則。注:積實之盛,類于山也。

又通作則。《前漢·王莽傳》:應聲滌地,則時成創。注:則時,猶卽時也。

又燭炬之燼曰卽。《管子·弟子職》:右手執燭,左手正櫛。《檀弓》注:櫛作卽。

又姓。《廣韻》:風俗通有單父令卽費。

又漢複姓,有卽墨成。

又《集韻》:隸作卽。《玉篇》:今作即。

考證:"《管子·弟子職》左手執燭,右手執卽。注:卽,作焱。" 謹照原文左手執燭改右手執燭。右手執卽改左手正櫛。卽作焱非管子注文,惟禮記檀弓注引作卽。謹改為檀弓注櫛作卽。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左部右部大致等寬,左部頂部高,底部"卩"低。

❷左部首筆一㇕的折點抵豎中,點筆在田字格中心左下側。

❸"卩",首筆㇆的橫段與左部的第二筆橫大致持平,鈎尖在橫中線。[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