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即 |
即(拼音:jí)是漢語常用字 ,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即的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準備就餐,本義是就食。引申為就(動詞)、接近、靠近。由此又引申為至、到達、迎合、符合、尋求。由接近或到達義引申為就(時間副詞)、即刻,由此虛化為表示承接的連詞,與"則" "乃"用法接近,而且還可以表示假設、讓步或轉折。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即
拼音; jí
注音; ㄐㄧˊ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部首; 卩
筆畫數; 2+5
筆順; ㇕一一㇙丶㇆丨
統一碼; 5373
五筆; VCBH(86);VBH(98)
倉頡碼; AISL
鄭碼; XOY
四角碼; 77720
舊體; 卽
異體; 皍
字級; 一級(0901)
字源解說
會意字。"即"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左邊是一隻盛食物的高腳器皿,右邊是一個站立(圖1)或跽坐(圖2、3)的人,此人正面對着食器,準備吃東西,其本意就是準備就餐。周代早期"大盂鼎"里的"即"字。就食者的姿形己稍變,食器已變成上下兩頭尖的了。
小篆(圖9)又進一步把食器變成"皀"字形,就食者更不成人樣,竟訛變為"卩"(即"節")了。隸變、楷化以後,字的形體訛異更大。楷書舊字形本小篆,多寫作"卽"(左旁7畫),現代規範字形本漢隸,寫作"即" (左旁5畫)。
近字辨析 即、既
這兩個字形相近,但音義都不同。"即"讀jí,主要意義是到、靠近,由"即"組成的常用詞語有"即便""即使"。"既"讀jì,主要意義是已經,由"既"組成的常用詞語有"既……又……"(既生動又活潑)、"既然"。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卷五】【皀部】子力切(jí)
即食也。從皀,卪(jié)聲。
說文解字注 即食也。
注:即當作節,《周易》所謂節飲食也。節食者,檢制之使不過,故凡止于是之䛐(詞)謂之即。凡見於經史言即皆是也。《鄭風》《毛傳》曰:即,就也。
從皀,卪聲。
注:此當雲從卩皀,卩亦聲。其訓節食,故從卩皀。卩,節古通也。今音子力切。古音在十二部。
廣韻 子力切,入職精 ‖即聲職部
即,就也。今也。舎也。半也。《說文》作卽,食也。亦姓,《風俗通》有單父令即賣。又漢複姓,有城陽相齊人即墨成。子力切。十六。
校釋:食也,《說文》作"即食也"。
摺疊康熙字典 【子集下】【卩部】 即 ·康熙筆畫:7 ·部外筆畫:5
《玉篇》卽,今作即。
【子集下】【卩部】 卽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7
古文:皍
《唐韻》子力切。《集韻》《韻會》《正韻》節力切,音稷。《說文》:卽食也。一曰就也。徐曰:卽猶就也。就食也。《前漢·高帝紀》:使陸賈卽授璽綬。注:師古曰:卽,就也。
又《玉篇》:今也。
又《爾雅·釋詁》:卽,尼也。注:尼,近也。疏:卽今相近也。
又《前漢·西南傳》:卽以為不毛之地,無用之民。注:卽,猶若也。
又卽卽,充實也。《前漢·禮樂志·安世房中歌》:磑磑卽卽,師象山則。注:積實之盛,類于山也。
又通作則。《前漢·王莽傳》:應聲滌地,則時成創。注:則時,猶卽時也。
又燭炬之燼曰卽。《管子·弟子職》:右手執燭,左手正櫛。《檀弓》注:櫛作卽。
又姓。《廣韻》:風俗通有單父令卽費。
又漢複姓,有卽墨成。
又《集韻》:隸作卽。《玉篇》:今作即。
考證:"《管子·弟子職》左手執燭,右手執卽。注:卽,作焱。" 謹照原文左手執燭改右手執燭。右手執卽改左手正櫛。卽作焱非管子注文,惟禮記檀弓注引作卽。謹改為檀弓注櫛作卽。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❶左部右部大致等寬,左部頂部高,底部"卩"低。
❷左部首筆一㇕的折點抵豎中,點筆在田字格中心左下側。
❸"卩",首筆㇆的橫段與左部的第二筆橫大致持平,鈎尖在橫中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