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印度雕鴞
原圖鏈接

印度雕鴞 (學名:Bubo bengalensis)屬夜行猛禽,雕鴞[1]給人的形象總是冷酷、兇猛且神秘,尤其是那雙炯炯有神的大眼更是讓人退避三分。喙堅強而鈎曲,嘴基蠟膜為硬須掩蓋。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級飛羽缺。尾短圓,尾羽12枚,有時僅10枚。腳強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後反轉,以利攀緣。爪大而銳。尾脂腺裸出。營巢於樹洞或岩隙中。雛鳥晚成性。耳孔周緣有明顯的耳狀簇羽,有助於夜間分辨聲響與夜間定位。胸部體羽多具顯著花紋。多棲息於人跡罕至的密林中,全天可活動,飛行時緩慢而無聲,通常貼着地面飛行。食性很廣,主要以各種鼠類為食,也吃類、刺蝟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叫聲深沉。分布於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目錄

形態特徵

印度雕鴞體長50~56厘米,翼展雄性364~390毫米,雌性375~425毫米,重量1100克。面盤顯著,黃褐色、棕色至棕黃色,雜以褐色細斑;眼先和眼前緣密被白色剛毛狀羽,各羽均具黑色端斑;眼的上方有一大形黑斑,面盤餘部淡棕白色或栗棕色,滿雜以褐色細斑。皺領黑褐色,兩翈羽緣棕色,頭頂黑褐色,羽緣棕白色,並雜以黑色波狀細斑;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於頭頂兩側,長達55~97毫米,其外側黑色,內側棕色。後頸和上背棕色,各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端部兩翈綴以黑褐色細斑點;肩、下背和翅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雜以黑色和黑褐色斑紋或橫斑,並具粗闊的黑色羽干紋;羽端大都呈黑褐色塊斑狀。腰及尾上覆羽棕色至灰棕色,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中央尾羽暗褐色,具6道不規整的棕色橫斑;外側尾羽棕色,具暗褐色橫斑和黑褐色斑點;飛羽棕色,具寬闊的黑褐色橫斑和褐色斑點。頦白色,喉除皺領外亦白,胸棕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紋,兩翈具黑褐色波狀細斑,上腹和兩脅的羽干紋變細,但兩翈黑褐色波狀橫斑增多而顯著。下腹中央幾純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腋羽白色或棕色,具褐色橫斑。 虹膜橙黃色至橙紅色,嘴和爪鉛灰黑色。

棲息環境

印度雕鴞棲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緣灌叢、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類環境中。海拔高度可達3000~4500米左右。

生活習性

通常遠離人群,活動在人跡罕到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棲息,縮頸閉目棲於樹上,一動不動。但它的聽覺甚為敏銳,稍有聲響,立即伸頸睜眼,轉動身體,觀察四周動靜,如發現人立即飛走。飛行慢而無聲,通常貼地低空飛行。聽覺和視覺在夜間異常敏銳。白天隱蔽在茂密的樹叢中休息。不能消化的鼠毛和動物骨頭會被雕鴞吐出,丟棄在休息處周圍,稱為食團。印度雕鴞在夜間常發出「狠、呼,狠、呼」叫聲互相聯絡,感到不安時會發出響亮的「嗒、嗒」聲威脅對方。以各種鼠類為主要食物。被譽為「捕鼠專家」。也吃兔類、蛙、刺蝟、昆蟲、雉雞和其他鳥類。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次大陸(除斯里蘭卡)、克什米爾尼泊爾巴基斯坦喜馬拉雅山山麓部部和緬甸西部。

生長繁殖

繁殖期在2月至4月,此時雌雄鳥成對棲息在一起,拂曉或黃昏時相互追逐戲耍,並不時發出相互召喚的鳴聲。3~5天後進行交配,交配後約1周雌鳥即開始築巢。通常營巢於樹洞、懸崖峭壁下的凹處或直接產卵於地上,由雌鳥用爪刨一小坑即成,巢內無任何內墊物,產卵後則墊以稀疏的絨羽。巢的大小視營巢環境而不同,每窩產卵2~4枚,以3枚較常見。卵白色,卵呈橢圓形,卵的大小為55~58mm×44~47.2mm,重50~60克。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35天。


參考文獻

  1. 印度雕鴞. 大紀元. 2019-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