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寺(理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臥龍寺》是中國當代作家理洵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臥龍寺
單說臥龍寺。何氏日記寫道,「文廟之東,有臥龍寺。建於隋初,名福應禪院。至唐改名觀音寺,因寺內有吳道子所繪觀音碑故。至宋有僧名維果,日臥其中,人以臥龍呼之,宋太宗因更其名為臥龍寺。光緒時,敕加修築,宇殿宏壯,為西京首剎。寺內原藏有前康有為欲得之宋明版《大藏經》全部,共七千餘冊,極為名貴,現已移藏於省立圖書館中。」讓他們感興趣的還有寺前石牌坊的結構以及石雕藝術。
關於臥龍寺的創建,何氏謂「建於隋初」,應該是一種不太確切的說法,因為寺內碑刻記載,說它建於東漢靈帝時期。這座寺廟,位於柏樹林街東側,在唐時是皇城的東南角,太廟所處的位置。顯然,皇城內興建這樣一座寺廟,是不合適的。倒是有一種說法,說它是五代縮城時從他處遷移於此的,比較可靠。其實,明城牆是在唐皇城基礎上築起的,後來城內的一些寺廟、道觀,多說「建於隋唐」,大都屬於這種情況,「早建於他處,後遷於此地」,時空是分裂的。
時興時衰,是為歷史規律,臥龍寺亦不例外。臥龍寺最為興盛的時期,是在一九零零年慈禧與光緒帝避難西安之際,輝煌一時。虛雲和尚曾陪從慈禧來寺中禮佛,慈禧施銀千兩,重修廟宇,並于山門對面建石牌坊一座,亦即何氏文中所見石牌坊,可惜已毀。慈禧還為山門殿書「敕建十方臥龍禪林」門額一方,為大雄殿書「慈雲慧日」、「三乘選要」牌匾兩面。光緒帝為天王殿書「歡喜地」門額一方。至於民國,臥龍寺尚保持着東、中、西三院,占地面積在十六畝左右,殿宇、廊廡、僧寮二百餘間,泥塑佛像菩薩像五十餘尊,基本上保持清末原貌。解放後尤其是文革中,此寺遭到極端破壞,現基本恢復。
與此寺相關聯的又一重要事件即「聖人盜經」事件,何氏文中亦有提及。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康有為接受陝西督軍兼省長劉鎮華之邀來陝講學,在臥龍寺中無意間發現了宋元刻本南宋平江府(蘇州市)磧砂延聖院募刻的大藏經《磧砂藏經》,「心甚愛之,對定慧(臥龍寺僧)言:此經殘缺不全,願以正續藏經二部相換」,定慧亦是答應了。誰知卻惹怒了陝西當時的一些名流,說康有為此事為「盜經」之舉,文化界、宗教界人士還發起了文物保護會與康交涉,並訴諸地方法院,一時鬧得沸沸揚揚。康有為最終還是沒有帶走這部經書,不過該書因此卻受到了人們的重視,次年即轉移於省立圖書館,越十年,在朱慶瀾、葉恭綽等人的周旋下,得以影印出版。「聖人盜經」事件為歷史公案,眾說紛紜,無有定論,但一時熱鬧,亦足以讓臥龍寺揚名天下了。
這是一座相對低調的寺廟,隱沒在鬧市的街巷中,漫步其中,南北窄長的布局,整飭而奧秘,常讓人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慨嘆。坐在牆邊的石板上,可以懶散地曬曬太陽,看着虔誠的香客鞠躬禮佛,或者看看鴿子與麻雀爭食的場景,可以有所思而無所思,都為一時的興致。康有為所書「臥龍寺」石碑,矗立在前殿東牆下,無論進出,都會引起人們視角的關注,歷史終究翻過了一頁,是非功過,只好任憑後人評說了。 [1]
作者簡介
理洵,字安父,別署新雨堂,書評人,作家,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