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鹵地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鹵地菊

中文名稱:鹵地菊

外文名稱:Wedelia prostrata

科目:菊科、桔梗目

亞科亞綱:管狀花亞科、合瓣花亞綱

屬:蟛蜞菊屬

族:向日葵族

鹵地菊(Wedelia prostrata),別名黃花龍舌草、龍舌三尖刀、龍舌草、三尖刀、黃花冬菊、黃野蒿、尖刀草、黃花蜜菜、瘠草。多年生蔓草,地上莖分歧,匍匐,節節生根。莖圓形,全體密被剛硬短毛。葉對生;質微厚,長橢圓形,有時卵形或披針形,長1.5~4.5厘米,寬4~14毫米,通常鈍頭,少有銳頭,基部楔形,葉前緣有3大缺齒,後緣有小淺鋸齒;葉柄細長,長3~4厘米。頭狀花序;總苞半球形,苞片卵形,着生粗剮毛;邊緣舌狀花1列,雌性,舌片黃色,長8~11毫米,寬4毫米;中央管狀花兩性,花冠筒形,5齒裂,藥先端有附屬物,花柱銳頭。瘦果被密剛毛,長3.5~4毫米,寬2毫米,具棱3~4條,果頂端截形,無齒狀冠毛環。花期7~8月。

形狀

一年生草本。莖匍匐,長25-80厘米或更長,基部徑約2毫米,分枝,基部莖節生不定根,莖枝疏被基部為疣狀的短糙毛,糙毛有時成鈎狀,節間長2-4厘米,或在上部可達6-8厘米。葉無柄或有1-5毫米長的短柄,葉片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連葉柄長1-4厘米,寬4-9毫米,基部稍狹,頂端鈍,邊緣有1-3對不規則的粗齒或細齒,稀全緣,兩面密被基部為疵狀的短糙毛,中脈和近基發出的1對側脈,不明顯,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少數,徑約10毫米,單生莖頂或上部葉腋內,無花序梗或有1-6毫米長的花序梗;總苞近球形,徑約9毫米;總苞片2層,外層葉質,綠色、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4-6毫米,頂端鈍或略尖,背面被基部為疣狀的短粗毛,內層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約6毫米,頂端三角狀短尖,上部疏被短粗毛;托片摺疊成倒卵狀長圓形,長6-7毫米,基部較狹,頂端短尖,背面僅上端疏被短糙毛。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長圓形,長7-9毫米,寬約3毫米,頂端3淺裂,常以中間的裂片較小,管部約與子房等長;管狀花黃色,長6-7毫米,向上漸擴大成鍾狀,檐部5裂,裂片近三角形,頂端稍鈍,疏被短毛。瘦果倒卵狀三棱形,長約4毫米,寬2.5-3毫米,頂端截平,但中央稍凹入,凹入處密被短毛。無冠毛及冠毛環。花期6-10月。

產生與分布

廣產台灣、福建、浙江、江蘇、廣東及其沿海島嶼和廣西。生于海岸乾燥沙土地。分布於印度、越南、菲律賓、朝鮮及日本。

醫用價值

[1] 鹵地菊,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鹵地菊(Wedeliaprostrata(Hook.etArn.)Hemsl.[VerbesinaprostrataHook.etArn.])的全草。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生于海岸乾燥沙土地,分布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味甘、淡,性涼,歸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祛痰止咳、利濕止瀉的功效,常用於感冒、喉蛾、喉痹、百日咳、肺熱喘咳、肺結核咯血、鼻衄、高血壓病、癰癤疔瘡、咽喉腫痛、麻疹初起、白喉輕症。

說明

功能:清熱涼血,祛痰止咳,利濕止瀉。

主治:感冒,喉蛾,喉痹,百日咳,肺熱喘咳,肺結核咯血,鼻衄,高血壓病,癰癤疔瘡,咽喉腫痛,麻疹初起,白喉輕症等風熱或肺熱所致諸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8g,鮮品30~60g;或搗汁。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含漱。

藥理作用

煎劑對白喉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應用

1、預防感冒、中暑和胃腸道傳染病:金銀花60g,野菊花60g,崗梅葉120g,鹵地菊120g。為茶。

2、治流行性感冒:崗梅根30g,鹵地菊30g,麥門冬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1~2方出自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3、治麻疹初起:鹵地菊煎湯代茶。(福建《民間實用草藥》)

4、治喉蛾:鹵地菊鮮的全草30g(乾的18g)。和醋煎,再用消毒過的棉花包紮,筷頭蘸藥醋拭患處。(《福建民間草藥》)

5、治喉痹:鹵地菊鮮的全草一握,用冷開水或淘米水洗淨並搗爛,絞汁,和等量的冬蜜調服。

採收加工

春、夏季採收,鮮用或切段曬乾。

參考資料

  1. 鹵地菊,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