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卡洛·托諾利(Carlo Tononi, 1675-1730)是托諾利(Tononi)家族為義大利重要的小提琴製琴家族,當義大利北部尚未成為小提琴的重要城市時,托諾利家族即在波隆納(Bologna)工作。

目錄

生平經歷

他是喬凡尼·托諾利(Johannes Tononi)的兒子,亦是當時重要的製琴師,在波隆納時,他的父親即傳授製琴技術給他,1713年父親去世,他接掌父親的商鋪。1717年,抵達威尼斯,與彼得羅·瓜奈里(Pietro Guarneri)共同在威尼斯楔拉斯(Matteo II Sellas)工作室工作。 雖然他是位商人,但並非協會成員,也沒有成立工作室,皆靠盤商為他賣琴。其製作的樂器,標籤印有日期的非常稀少,很難追溯其發展。雖然製琴上有突破改良,但其本質與父親的方向還是一致的。他製作的大提琴則較少,小提琴與中提琴數量較多。而且大部份所製的琴,都是以1615年阿瑪蒂家族的獨特低音古提琴(contralto viola)為標準。而且他也製造琴弓,並都刻有他的名字。

2010年10月,他製作的小提琴拍賣紀錄是362,586美元。[1]

作品形制結構以樂器的「F孔」為重要依據

1720年代樂器上的標籤,有許多特徵與在波隆納時期有所不同。判斷形制結構以樂器的「F孔」為重要依據,此時期的琴型較接近多梅尼柯·蒙塔耶納(Domenica Montagnana, 1686-1750)與弗朗切斯科·葛貝替(Francesco Gobetti, 1675-1723),以1728年為製琴歷程的分割點。 其樂器木材的品質優良,F孔較長且優美,面板拱形明顯,形狀與尺寸很大,螺旋狀的琴頭輪廓相當鮮明,其外表華麗,散發橘紅色的光澤。 由於小提琴的琴頭少有變化,面板較平緩,易受歡迎,與波隆納時期的漆料相較之下,威尼斯時期的作品較厚重,也沒那麼精緻。 通常他的名字會以英文(in negative)的方式烙印在不同的兩處:一處是銘刻側板底部、接近尾鈕處;另一處是在背板內部的下方。[2]

參考資料

  1. Carlo Annibale Tononi. tarisio.com. [2019-03-17]. 
  2. 卡洛.托諾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