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卜居(王令)

卜居(王令)

作品名稱:卜居(王令)

創作年代: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王令

卜居(王令)是北宋詩人王令的作品之一。

王令(1032~1059)北宋詩人。初字鍾美,後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歲喪父母,隨其叔祖王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長大後在天長、高郵等地以教學為生,有治國安民之志。[1]

目錄

正文

吾求一屋逮兩月,貧不謀貴何以圖。 朅棧自放就窮巷,幸得之喜何敢吁。 頹檐斷柱不相締,瓦墮散地梁架虛。 門無藩闑戶不閉,時時犬彘入自居。 主人憐我莫自致,為我補葺加垍塗。 翻翻匠氏乃誰子,頡頏作氣厲叫呼。 群庸洶洶助聲勢,睥睨凌我要我酤。 歸來嘆息無自得,兩日財致酒一壼。 徵多償少意不愜,棄我忽去如逃逋。 重來閴寂不可問,依舊四壁編空蘆。 嗟余雖貧日猶爨,可不善為盎釜謨。 外戶不閉古則爾,今也盜賊過街衢。 乞錢買籬作藩固,更學關楗防朝晡。 鄰翁問我乃何者,得毋亦以名自儒。 王朝潭潭聚冠蓋,幾人不載卿相車。 子何布被不蓋肉,浪自名士實則奴。 假為無能守編戶,猶可自擇安閻閭。 胡為慘戚卒困此,去矣何屋不可徂。 此居卑窪不待說,四高中下流無渠。 夏霖連延久積注,往往灶下秋生魚。 始來圖此不自擇,終見坐與蚯蚓俱。 何況梁榱日蛀腐,一仆非爾力可扶。 苟求暫安急旦夕,反以身就殞壓虞。 乃知窮則失自愛,死得正命有幾且。 翁乎爾言誠得矣,我方困甚非真愚。[2]

作者生平

王令七八歲時進書塾讀書。他常是白天與眾學童一起嬉戲,晚上回家獨自讀書,有時通宵達旦而不眠。少年時代的王令,好助人,氣盛放縱,對他人不義行為好當面指責而無所顧忌,眾人都很敬服他。

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十六歲的王令跟隨叔祖父的長子越石來到瓜洲(今江蘇揚州南)。次年,王令即離開寄居十年的叔祖父而另立門戶,接回了寡居而難以生存的姐姐及外甥。從此,王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與姐姐相依為命、孤貧流浪的家塾聚學生活。經濟上失去了對叔祖父的依賴,一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擔子落在了年僅十七歲的王令身上。在瓜洲安家不久,王令便隻身到山陽縣某家塾當先生。第二年,又應邀去天長縣一束姓的人家家塾聚學。在這裡,王令一共度過了五個春秋。束氏,是王令一生中相交最深的知己之一,他給了孤苦的王令經濟上的支持和感情上的安慰。

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朝廷舉行科舉考試,二十一歲的王令不顧眾人的勸說,決然放棄了進取功名的機會。在這以後幾年間,王令從未參加科舉考試。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王安石由舒州通判被召入京,途經高郵,王令投書並贈《南山之田》一詩與王安石以求見,開始了他與王安石的交往。王安石長王令十一歲,在這之前,早與王乙父子相熟,王令也早已敬佩他的人品和文章,王令曾在《與束伯仁手書》中云:「自揚雄以來,蓋未有臨川之學也。」王安石也十分看重王令的為人與才學。在回信中他贊王令「足下之材,浩乎沛然,非某之所能及」、「足下之行,學為君子而方不已」。從此,兩人書信往來頻繁,成莫逆之交。經王安石的舉薦,當時許多有聲譽的文人學者開始與王令投贈唱和,王令的詩文得以傳抄流通。

十八歲時在王安石的關心與努力下他終於娶親成家。次年妻子有孕,這給王令孤寂貧困的生活帶來了一點安慰與甜蜜。然而,此時他的腳氣病越來越劇。疾病迫使他臥床難起,「足疾之餘,心虛善忘,恍惚無聊」(《與王介甫書》)。嘉祐四年(1059)六月初二,年僅二十八歲的王令便在貧病交加之中離世而去。[3]

主要作品

著作有有《廣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參考資料

  1. 王令的詩詞全集,經典古詩網
  2. 「王令」詩詞全集 卜居(王令) 詩詞名句網
  3. 王令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