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存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卜存仁(1864年 - 1929年),外文名:W. Malprus Belcher,1864年生於英國雷塞斯特市(Leicester,England)。他原是個木匠,1888年1月15日作為內地會宣教士來華,被派往西北邊疆甘肅省的秦州(今天水市)宣教。
中國內地會 (China Inland Mission,CIM)是由英國人戴德生牧師[1]於1865年創辦的超宗派的跨國家的基督教[2]差會組織。1964年,更名為海外基督使團(the Overseas Missionary Fellowship或OMF International)。
人物簡介
1890年,英國女宣教士葉姑娘(Miss S. Rayer)也被派來秦州。二人同工兩年後,彼此情投意合,遂於1893年1月31日結為夫婦。隨後他們被派往更為偏遠的涼州。在那裡二人同心同行,播撒福音種子長達40年之久。
1894年,又有兩位宣教士:梅桂蘭姑娘(Miss Annie E. Mellor)和斐姑娘(Miss Emma Pickles)到涼州加入他們,戮力開展宣教工作,但當地人心非常硬,很難接受福音。直到1896年,他們才得到一位劉先生和兩位婦女信主。9月13日,三位信徒接受了洗禮,成為該地最早的基督徒。
1896年底,費德烈教士(John S. Fiddler)被調到涼州工作後,在甘肅工作了九年之久的卜存仁夫婦才得機會抽身。1897年10月,他們首次舉家返英述職,期間進修基本醫護常識等課程,進一步裝備自己。1899年1月,他們再次回到甘肅宣教。涼州實在是一塊福音硬土,儘管他們辛勤耕耘,但到1900年1月時,其宣教記錄上僅有五人受洗而已。但每主日崇拜常有20-60人參加。
1900年,義和團亂起,中國內陸交通斷絕,電報、郵件皆受阻。在蘭州、涼州、西寧和秦州等地22位西方宣教士及其家屬在官兵的護送下,才得以進入四川,乘船沿長江抵達漢口而脫險。在這次拳亂中,有137名歐美宣教士及52名兒童殉難,更有成千上萬的中國基督徒被殺,許多教堂和房屋被燒毀。1901年2月26日,卜存仁和義士敦教士(G. F. Easton)等人一同前往陜西和甘肅兩省視察暴亂後各地宣教站的情況,發現幾乎所有的宣教站都被洗劫一空。
經過這場血與火的試煉,人民對宣教士反而變得更為友善,涼州教會也逐漸恢復增長。1902年8月,卜存仁在給總部的信中說:"很高興地告訴你們,我們現在已經有九到十位慕道者了。還有,每次街頭布道時,都有四、五十人留下來聽道,真的是收莊稼的時候到了。參加上午主日崇拜的共有四、五十人,甚至在主日下午的聚會也是如此踴躍"。
當地的信徒們都很誠篤,甚至肯為自己的信仰付代價。他們不懼逼迫,勇敢地為主耶穌作見證。1903年,有田先生(Mr. Tien)夫婦及何太太(Mrs. Heo)三人受洗成為基督徒。這位田先生原是一位老學究,過去常常在節期中齋戒沐浴,念經求佛。但他活得並不快樂,心中也沒有平安。由於信徒老錢一不斷地向他傳福音,使他終於成為一個慕道者,經常來參加主日崇拜。但當卜師母到他家去探訪他妻子時,田太太卻咒罵丈夫說怎麼讓這個"洋鬼婆"來打擾她。後經師母不斷地探訪,以及看到丈夫變得越來越好,田太太也就來參加聚會,不久竟成為一個敬虔的基督徒。而何太太是因頸部生膿瘡,前來求醫時聽到福音的。其實她原是想得到好處,但當真理進入她內心後,便迴轉歸向主,並熱心為主作見證。
涼州教會的中國傳道人施先生(Mr. Hsien)新婚後不久,就帶領自己的岳父沉先生(Mr. Shen)、信徒田先生和老錢一等人到街頭和附近鄉村舉行布道會。他們分工合作,先由施先生拉手風琴,吸引街上行人前來聚集,然後由老錢一、田先生等向群眾傳福音,很有收效。有位王婆婆,信主後把自己所擁有的三分之二土地奉獻出來,作為修造宣教站之用。她是個寡婦,丈夫、兒子早逝,成了孤苦無依的老人,但她信主後,全然不在乎這些,經常到各村去傳福音,以自己的見證,領人歸主。她雖不識字,卻能背出好些聖經金句。
1903年10月,費德烈教士與衛愛蘭姑娘(Miss Matilda E. Way)在上海結婚,婚後一起回到涼州定居。1904年冬,卜存仁夫婦到上海總部接新來的宣教士入內地,順便到山東芝罘學校探望在那裡讀書的兒子。1905年3月,他們護送四位女宣教士入內地,三位到陜西,另一位何如蘭姑娘(Miss Mary L. S. Harman)則隨他們來到涼州工作。
卜存仁的宣教工作不僅限於涼州城內,還逐漸向外擴展。1906年,他和胡進潔教士(George W. Hunter)到寧夏銀川考察,那裡原本有一個宣道會的宣教站,但在義和團時損失殆盡,有21位宣教士和14位兒童被殺。1909年春,費德烈夫婦帶著三個孩子甘願去銀川,在原宣教站舊址上,建立起一個內地會宣教站。
1908年農曆新年,涼州教會首次舉行聯禱會,一連六天,每天兩小時,為涼州全城禱告。卜存仁與其同仁在涼州宣教最感困難的是勸人戒毒。由此卜存仁體會到必須要以醫療和宣教並行。於是在1909年4月第二次回英國述職期間,他再去進修醫藥和醫療科目,以便用之於宣教工場。1911年2月他重返甘肅。
1920年12月16日夜晚,甘肅省發生了大地震。由於涼州離震中較遠,損失不大。地震後三周,戴德生的兒子、兒媳戴存義夫婦(Dr. & Mrs. F. Howard Taylor)遠道來訪。後來戴師母詳細記述了涼州宣教站的情況:
"這是中國最遙遠的宣教站......。經過30年來宣教士們辛勤撒種,用淚水澆灌,到現在已有收穫。有160位接受洗禮,每一個靈魂都是救恩所買贖的"。
"涼州宣教站是個有四間房的泥屋,前後有天階,從早到晚擠滿訪客和病人......。卜牧師夫婦和梅姑娘像我們一樣都穿著中式服裝,生活簡單,與中國人無異。這種在愛中的中國化生活是我們最難以忘懷的"。
"因主日聚會的地方不夠用,卜牧師正在監管興建一個福音堂。蒙主感動遠從蘇格蘭寄來的一筆可觀的奉獻,他們就用來購地、購買建房材料。一座附有暖氣設備,可容600人的會堂,外面還有男、女休息室,數間主日學課室,大門朝向大街的布道所,和一間小醫院落成"。
1921年6月,卜存仁夫婦第三次回英國述職,1923年2月來中國後仍去甘肅。1927年4月,由於中國內戰激烈,英國政府為保護僑民安全,下令全面撤僑。上海內地會總部也下令,除部分宣教士仍留守13個省份外,其餘的人全部撤到沿海城市。在甘肅,只有六位宣教士留下來,除了留守蘭州博德恩醫院的安樂歡醫生外,還有卜存仁夫婦、費德烈夫婦和鈕師母(Mrs. Nystrom)。他們雖然沒有遇到戰禍,卻又經歷了甘肅第二次大地震。這次地震發生於1927年5月23日,震中是涼州。涼州方圓百里範圍內,大部分房屋倒塌,人民傷亡慘重。宣教站也嚴重損壞,所幸宣教士皆平安逃離。
1929年,甘肅又發生大旱災,整個甘肅陷入大饑荒中,各地宣教士都全力以赴救援當地災民。國際統一救災會(International Famine Relief Commission)還邀請了內地會安獻今牧師主持整個救援事工。他於三月趕赴甘肅,全面展開救濟工作。他們把內地會的捐款和物資直接送給各地群眾手中,卜存仁夫婦每天都要救助數百災民。
歷經數十年甘肅寒冷的冬季,卜師母的健康每況愈下,漸感體力不支,經常咳嗽,且呼吸困難,終因罹患支氣管炎於1929年4月9日而去世。卜存仁強忍喪妻之痛,繼續努力事主愛人。兩個多月後,因救護災民而染上傷寒,於6月24日離世回歸天家。
參考文獻
- ↑ 中國宣教第一家戴德生牧師家族,基督教周報,2005-11-20
- ↑ 基督教的神學思想,豆丁網,201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