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博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博陵

東漢本初元年置郡,治所在博陵。西晉置國,治所在安平。相當於今河北定州、深州、饒陽、安國等地。歷史上究竟有幾個博陵,中學課本註解博陵在今河北定州,而蠡縣、博野、安平、深州、定州等地的街區、店面等,多有冠以"博陵"之名。根據深州前磨頭南3km殘存的博陵碑文分析,古博陵郡遺址在這一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博陵

置郡時間:東漢本初元年

位置變遷

據《晉書·地理志》,晉武帝泰始元年置高陽國,封司馬珪為高陽元王,領博陸、高陽、新北城,蠡吾,領四縣七千戶;漢時之蠡吾,改隸高陽國,而高陽國的治所在博陸。這裡所說的博陸,是當時的博陵和陸成縣合併後的稱謂。當時城在蠡吾南十五里,即北魏時的博野。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滱水》"(博陵)晉太始元年復為國,今謂是城為博野城。"楊守敬注據《輿地廣記》,說"晉改博陵為博陸。"並且說:"《晉志》高陽國治博陸,……後魏改縣為博野,屬高陽郡。《地形志》,饒陽有博陵城,博野有博陸城,是縣城屢有遷徙,即今蠡縣治。" 由此看來,博野之稱博陵也是不無根據的。而且據此饒陽也可以稱博陵。

蠡吾與博野,北魏時俱隸高陽郡。《魏書·地形志》:"高陽郡:晉置高陽國,後改。領縣九戶三萬五百八十六,口十四萬一百七。高陽前漢屬涿,後漢屬河間國,晉復。有郝神、高陽城。博野有博陸城、侯城、武城、中鄉城。蠡吾前漢屬涿,後漢屬中山,晉屬。有清涼城、顓頊城、蠡吾城、石羊壘。"北齊省蠡吾併入博野。《隋書·地理志》:"(河間郡)博野舊曰博陸,後魏改為博野,後齊廢蠡吾縣入焉。"

至隋,廢北齊在安平所設博陵郡,《隋書·地理志》:"安平後齊置博陵郡,開皇初廢。十六年置深州,大業初州廢。"當時深州治所設在安平,唐時移治所於深澤,一度改為饒陽郡,後又復深州。至宋代又移治靜安,在今深縣南二十五里。到了明代廢靜安歸入深州,遷治所於吳家莊,即深縣之所在地。據此看來,深州之稱博陵亦不謂無據。

隋煬帝又於大業九年十月下詔,改博陵為高陽郡。詔書說"博陵昔為定州,地居衝要,先皇曆試所基,王化斯遠,故以道冠《豳風》,義高姚邑。朕巡撫氓庶,爰屆茲邦,瞻望郊廛,緬懷敬止,思所以宣播德澤,覃被下人,崇紀顯號,式光令緒。可改博陵為高陽郡,緩境內死罪已下,給復一年。"後復隸定州。《地理志》又說:"博陵郡舊置定州。後周置總管府,……大業初置博陵郡,又廢安喜入焉。"自此至唐,博陵之稱專屬定州矣。

定州的歷史變遷,唐杜佑的《通典》記載的非常詳細,《通典·州郡·博陵郡》說:"定州,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國初為中山國,後為魏所並,後又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之地。漢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為中山國。後漢因之,晉亦不改。後燕慕容垂移都於此,北嶽常山在焉。後魏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為定州。後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領縣十一:安喜、北平、鼓城、恆陽、新樂、義豐、望都、無極、唐昌、深澤、陘邑。"

而據《舊唐書·地理志》:"安平漢縣,屬涿郡。武德初,置深州,以縣屬。十七年,州廢,屬定州。先天二年,來屬。……博野,漢蠡吾縣,屬涿郡。後漢分置博陵縣,後魏改為博野。武德五年,置蠡州,領博野、清苑,割定州之義豐三縣。[1]八年,州廢,三縣各還本屬。九年,復立蠡州,領博野、清苑二縣。貞觀元年,廢蠡州,博野、清苑屬瀛州。永泰中,屬深州"這裡記述了深州、安平、博野、蠡縣、定州等地當時歸屬變遷的基本情況。

有趣的是,古之蠡吾為後來之博野,博野則後來的蠡吾,而且幾次遷徙更換。據《大清一統志》,今之博野,乃漢之蠡吾,今之蠡縣,乃漢之博陵,後魏及唐宋以來之博野。自北齊廢蠡吾入博野,歷隋唐時,蠡吾故地為博野之西境,宋置永寧軍,金改蠡州,並以博野為倚郭,元至元初省博野,三十一年復置博野縣於今蠡縣界,屬保定路,其時蠡州與博野始分,然博野之名猶在故地也。明洪武元年,遷於西南十八里,為今治。由是博野蠡縣名稱互易,皆非故地。

綜上所述,大略可知此博陵所指,東漢之時在今蠡縣或博野,晉至北齊在今安平,隋時或謂今深縣,隋唐以後則謂今之定州矣。

此外,據《隋書·地理志》:"(臨洮郡)開皇初郡廢,大業初州廢,更名縣曰臨洮。……又置博陵郡及博陵、寧人二縣。"《新唐書·地理志》也說:"洮州臨洮郡亦有博陵縣:十二年省博陵縣,天寶中省美相縣,皆入臨潭。"此博陵當為今甘肅岷縣、臨潭之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