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鶴虱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鶴虱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南鶴虱
【生境分布】
產於江蘇、安徽、湖北、浙江、湖南、江西、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藥材來源鑑定】
在我國南方地區作為鶴虱藥用的主要是傘形科植物野胡蘿蔔Daucus carota L.的乾燥成熟果實,習稱南鶴虱。
【藥材歷史考證】
《新修本草》:主蛔、蟯蟲,用之為散,以肥肉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生西戎。
【藥材性狀鑑定】
為雙懸果,呈橢圓形,多裂為分果。分果長3~4mm,寬1.5~2.5mm。表面淡綠棕色或棕黃色,頂端有花柱殘基,基部鈍圓,背面隆起,具4條窄翅狀次棱,翅上密生1列黃白色鈎刺,刺長約1.5mm,次棱間的凹下處有不明顯的主棱,其上散生短柔毛,接合面平坦,有3條脈紋,上具柔毛。種仁類白色,有油性。體輕。搓碎時有特異香氣,味微辛、苦。[1]
【藥材顯微鑑定】
分果橫切面
外界皮細胞1列,主棱處有分化成單細胞的非腺毛,毛長86~390μm。中果皮有大型油管,在次棱基部各1個,接合面2個,扁長圓形,直徑50~120μm,內含黃棕色油滴;主棱內側有細小維管束。內果皮為1列扁平薄壁細胞。種皮細胞含紅棕色物質。胚乳豐富,薄壁細胞多角形,壁稍厚,含脂肪油及糊粉粒,糊粉粒中含有細小草酸鈣簇晶。
【採集加工】
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曬乾,除去雜質。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曬乾。
【性能功用】
苦、辛,平;有小毒。歸脾經、胃經。殺蟲消積。用於蛔蟲、蟯蟲、絛蟲病,蟲積腹痛,小兒疳積。內服:3~9g。水煎服。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