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疆沙蜥
圖片來自whitinglab

南疆沙蜥學名Phrynocephalus forsythii)為鬣蜥科沙蜥屬爬行動物[1]

中國大陸,分布於新疆等地,常生活於荒漠、乾旱的沙漠或戈壁灘邊緣地區以及有時在鹽鹼地或種植棉花、玉米的小塊耕地近畔。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1400至310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新疆。

目錄

形態特徵

南疆沙蜥有鱗目鬣蜥科,以昆蟲和植物嫩芽為食。南疆沙蜥體形較小,頭體長36~50毫米。尾長48~62毫米,頭卵圓形。長度與寬大致相等或稍長,眼間略凹,吻端圓鈍,鼻鱗2~3枚鼻間鱗1~4枚。鼻和眼部下方凹入,上領微突,頭部背面在頂眼周圍的鱗片最大,前額鱗次之。眶上鱗最小,鼻鱗與眼前鱗之間有鱗3~4枚,上睫鱗9~10枚,前面5~6枚長而扁平。覆瓦狀排列。除中間數枚上瞼緣鱗外,其他上、下瞼緣鱗的游離緣全部尖出。下瞼鱗與下唇鱗之間有縱列鱗3~4行。下唇鱗12~16枚,下緣鋸齒狀。下唇鱗11~14枚,上緣平齊,頰鱗大,約為下唇鱗的2倍。頦鱗至喉褶的~縱列鱗40~52枚。

背面被粒鱗,雜有少數大鱗或棱鱗。腹鱗菱形,后角呈尖刺形,但無棱脊。四肢細弱,上臂及下臂背面的鱗片光滑或帶弱棱。前肢貼體前伸時第三、第四指超越吻端,指長順序4~3~2~5~1,爪尖細。大腿和脛部背面被棱鱗。四肢腹面的鱗片菱形,平滑無棱。雄蜥後肢貼體前伸可達鼓膜部,雌體只及肩部或喉褶處。

第三、第四趾櫛緣發達,第三趾內側的櫛弱,尾背只有少數棱鱗,尾下的棱鱗往後棱脊逐漸增強至尾尖。背面黃褐色,洽背脊中央有4~5對深黑色小圓斑。外側腰部有一縱列暗斑,此外尚有一些模糊的褐斑及黃白色小點兒,頰部和唇上綴有暗紋或褐斑,,四肢背面無深色橫紋。胸腹部黃白色,惟雄蜥在腹部正中常有一黑色縱線。尾背有朦朧的橫斑,腹面白色,尾尖下方黑色。

繁殖方式

南疆沙蜥跟其他沙蜥不同,是以直接產出小沙蜥的「胎生「方式繁衍後代的。這種「胎生」方式通常稱為卵胎生。繁殖期長,自5月開始交配後,至8月份尚能見到正值產仔階段的母蜥,產仔數3~4尾。曾對南疆沙蜥進行解剖時,發現有2尾雌蜥的子宮都有3尾發育成形的幼蜥。又在距離地表垂直深37厘米的洞底,捕得l尾母蜥及剛產而尚無爬動能力的4尾幼蜥,甚至腹下還留有短小的「臍帶」,體長20.0~22.5毫米,尾長24~26毫米,形體和背色均與成蜥相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