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田鎮隸屬於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地處文成縣北部,東接玉壺鎮,南連百丈漈鎮、二源鎮、西坑畲族鎮、銅鈴山鎮,西與麗水市景寧畲族自治縣鄭坑鄉毗鄰,北與麗水市青田縣嶺根鄉、萬阜鄉相連。 行政區域總面積16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南田鎮有戶籍人口36472人。
明代、清代,南田鎮境域屬青田縣柔遠鄉九都;清宣統元年(1909年),置青田縣南田鄉;1985年,改為南田鎮。截至2021年10月31日,南田鎮下轄21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南田鎮朱宅路20號。 2020年,南田鎮人民政府收入總計11058.34萬元。
2021年6月,南田鎮黨委被授予"浙江省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1]
區域概況
南田鎮是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轄鎮,是明朝開國元勛劉基故里。2011年區域調整後,總面積162平方公里,轄31個行政村。
2005年總人口3.22萬人。南田歷史上曾屬於青田縣,因土地平坦廣闊,又有一大片肥沃的良田而得名。著名詩人陳祗時《南鄉子·南田》雲:"九嶺托平疇,天半青峰白水流。佳境不教朱帝識,悠悠,慨把文成說起頭。 生活羨優由,耕讀傳家歲月稠。畜肉園蔬紅米飯,花樓,家釀觴邊聽雨鳩。"那裡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植被豐富,人傑地靈,被譽為"天下七十二之第六福地"。鎮政府駐南田村朱宅巷20號,郵編:325308。2011年,撤銷十源鄉、黃寮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併入南田鎮。[1] 創成溫州市二星級文明鎮。
行政區劃
1958年分屬西湖、岳梅、三源、龍岙、南田管理區。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87年南田鄉改鎮,1992年撤銷西湖、岳梅、三源、龍岙4鄉併入。1997年,面積99平方千米,人口2.2萬,轄南田、謝塘岸、坑邊垟、源頭、新宅、新岳、竹園底、橫山底、張坳、三灘、寨壟、三源、新星、隔水、過垟丘、小坑邊、高村、雪山頭、西壟、龍二、橋頭、梁岙、葉山頭、西陵、水垟、馱湖、梅樹、武陽、言山、馬上、岳嶺後、甲邊、龍上、垟下34個行政村。2002年末,全鎮6907戶,總人口22236人,其中農業人口21164人。2003年,原34個行政村村調整為26個行政村:三源村由原三源、小坑邊等2個村組成;五源村由原隔水、過垟丘、西壟等3個村組成;三甲村由原雪山頭、甲邊等2個村組成;
新岳村由原店嶺、源頭、竹園底等3個村組成;龍岙村由原龍二、梁岙等2個村組成;龍上村由原龍上、橋頭等2個村組成;南田、坑邊垟、謝塘岸、新宅、張坳、橫山、西陵、水垟、葉山頭、馱湖、梅樹、馬上、武陽、言山、岳嶺後、垟下、新星、高村民族、寨壟、三灘等20個村暫時保持不變。2008年末,面積99平方千米,人口2.30萬人,轄三源、五源、三甲、新岙、龍岙、龍上、南田、九都、西垟、梅樹、岳垟、新南、橫山底、葉山頭、馱湖、武陽、言山、新星、高村19個行政村。
原黃寮鄉
位於文成縣西北角邊界,與青田縣、景寧畲族自治縣接壤。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0.18萬人(2008年末)。轄黃山、黃曲寮、富頭、黃垟坑4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黃山村,距縣城53千米。1958年稱黃寮管理區。1961年改稱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0.2萬,轄黃山、黃曲寮、富頭、黃垟坑4個行政村。2003年,人口1844人,轄4個行政村,19個自然村。2011年撤鄉併入南田鎮。
原十源鄉
位於文成縣西北部,平均海拔750米。東連金星、東溪兩鄉,南接二源鄉,西鄰南田鎮,北界青田縣。面積30(一說32)平方千米,人口0.77萬人(2008年末)。轄十源、利民、光明、高新、新富、鄭岙、呈段、高民8個行政村。鄉政府駐十源村東步街,距縣城36千米。1958年建十源管理區。1961年改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0.7萬,轄東步、高二、呈段、高展、李垟灣、下堡、馱垟、馱房、底新屋、坳坪、高民、齋壟、鄭岙、貴岙、新富15個行政村。
2002年末,總人口1768戶、7924人,轄15個行政村,97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東步村。2003年,原15個行政村調整為8個行政村:十源村由原東步、底新屋、馱房、馱垟等4個村組成;利民村由原貴岙、齋壟等2個村組成;光明村由原坳坪、下堡等2個村組成;高新村由原高展、葉山、李垟塆等3個村組成;新富、鄭岙、呈段、高民等4個村保持不變;年底,全鄉轄8個行政村,97個自然村,1910戶,總人口7956人。2011年撤鄉併入南田鎮。[2]
歷史沿革
南田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北宋《太平寰宇記》載:"天下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萬山深處,勿辟平疇,高曠絕塵,風景如畫,桃源世外,無多讓焉"。《洞天福地》和《雲笈七籤》卷二十七載:"第六福地南田山,在浙江青田,舟船可至。"
清光緒二年《青田縣誌》載:"南田山"縣南一百五十里,萬山之巔,獨開平址數十里,號南田福地。
劉耀東的《南田山志》載"茲山在縣南萬峰之巔,為峻極而絕塵之上,乃有沃壤百里,平疇千頃,賜名南田。"
南田早在1500多年前就已聞名遐邇,傳秦朝就有謝姓在南田謝塘岸繁養生息,到了唐代就出現諸多有影響的歷史人物。唐天佑元年(904年),北宋名相富弼高祖工部郎中,松州刺使,太常小卿富韜為避五代之亂,自河南遷徒南田泉谷。宋徽宗景寧時(1102-1106年),名相富弼之孫,宣奉郎、進宣德郎富直清;瑞明殿大學士、贈宣奉大夫宣景賢棄仕歸田,又從河南遷德往泉谷。
唐代宗廣德(762年),安史之亂,中原戰火紛飛,義軍四起,當時浙江農民起義軍首領袁兆領導農民起義,義軍抵達青田縣城,縣城民群紛紛逃到南田避難。
宋理宗寶慶時(1225-1227年),名將劉光世之曾孫劉基高祖劉集為避戰亂,自麗水竹州徙居南田武陽。南田是明開國元勛劉基,字伯溫(1311-1375年)的出生地和壽終之地。
避難所
抗日戰爭爆發以後,日寇的鐵蹄蹂躪中國國土,杭州淪陷後,浙江省政府機構、學校等紛紛到麗水的雲和、碧湖等山區避難。南田也相繼成為省圖書館(通志館)、杭州聯立中學(簡稱聯高)等機構、學校的避難所。
抗日戰爭期間,這塊福地也成為省內各機構、學校的避難所。1942年,在日寇的鐵蹄下,杭州淪陷,浙江省政府機構、學校等紛紛到麗水的雲和、碧湖等山區避難。雲和、碧湖也相繼淪陷,1942年6月30日,省圖書館(通志館)遷至南田的南耕公祠。箱裝圖書藏放劉耀東家樓上,館長孫孟晉(瑞安孫詒讓長子)住劉耀東家。1942年7月7日,杭州聯立中學(幾所高級中學合併在一起簡稱聯高)避難南田劉基廟。一年級教室和廚房在現劉伯溫紀念館,二年級教室在谷陽祠(現已倒塌),三年級教室在劉基廟兩側廂房,操場在原劉基廟東首空地。一年級學生住外宅松岩公祠,二年級住谷陽祠,三年級住劉基廟正廳兩側,女生住劉基廟東首劉化德家。聯高圖書館在劉氏宗祠(現新宅老人活動室),實驗室在南田中學劉氏宗祠(原南田中學教師宿舍,現已拆除)。校長催東伯,住"黎照山房"。1945年3月聯高7名學生參軍,走上抗日的道路。
由於受戰爭影響,1942年7月《東南日報》社也避至南田,並於7月23日刊出第一期《破浪簡報》。隨之遷入南田的還有省稅務局、省高等法院、省幹部訓練團等政府機構。省稅務局遷底園蘭松公祠,局長張淼(瑞安人),住下滿張薀光(原麗水中學陳誠的老師)家。浙江高等法院避難忠節公祠,院長鄭文禮(東陽人)。省幹部訓練團百餘人遷林泉公祠,團長周秉同(西坑敖里人)。金華福音醫院避難南田鎮小學邊原老洋房,主任陳樹漢。溫州中學分部避難南田三灘劉氏宗祠,分部主任黃祥映。還有省地方銀行金庫等避難南田。
當時日本的軍事地圖把南田標為"南田市",曾數次派飛機轟炸南田,但苦於找不到南田這個"城市"而免遭殃禍。今台灣青田同鄉會編制青田縣誌的地形圖仍然標有"南田市"。[3]
旅遊資源
南田鎮地處平均高度650米左右的高山平台之上,特殊的地理環境、高覆蓋率的地表植被形成了獨特的高山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約15.0℃,即使在七八月酷暑時期,南田80-90%天數的最高氣溫也在30℃左右,成為城市人十分嚮往的天然氧吧和極具特色的"避暑勝地"。作為劉伯溫故里,歷史上的南田人才輩出,人文底蘊深厚,境內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基廟、墓,縣級文保單位參政公祠、忠節公祠、劉府舊宅,武陽故居、將軍屋等古民居古建築,雲來亭、辭嶺亭等各式亭台,聯簪坊、西陵古窯址、南宋水利工程、石圃摩崖、伯溫觀景台等名勝古蹟,有投資將近兩個億的"劉基文化生態園",有充分體現民俗民風的劉基祭祀、元宵燈會,傳統的舞龍燈、木偶戲、牛車、抬花轎等民間風情活動,加之得天獨厚的山水風光和"無暑"條件,南田成為全溫州的"避暑山莊"。
南田為明朝開國元勛,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的故鄉。南田現存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誠意伯廟和誠意伯墓。
誠意伯廟
背靠華蓋山。木質結構。建於明天順三年(1458),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廟分"王佐"、"帝師"兩木坊、頭門、儀門、正廳、追遠祠五棟,占地3000平方米。正廳有劉基及其子劉璉、劉景坐像三尊,左廊有個900斤古銅鐘。廟多明、清、民國、現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學士劉權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居正、蘇淵雷、沙孟海、裴昌會等書題的匾額楹聯。廟前有廣場,可容數千人。
劉基故居
故居為五開間。1311年6月,劉基生於此;1375年4月16日死於此。
誠意伯廟現存有劉基48歲棄官歸隱後修建房舍碑誌、石臼等用物。《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見劉基當時住房的簡陋,品格的高尚。
誠意伯墓
在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系省級文保單位。九支小山脈延伸至此,俗名"九龍搶珠"。占地 812平方米,墓前有石碑一方,上刻"明敕開國太師劉文成公墓"。墓前有田形似墨硯,有小土丘。形似龍珠;左方有一品字山丘,形似筆架。民國初,章太炎撰有《弔文成君銘》。誠意伯墓青草萋萋。
據載,劉伯溫臨死前,子劉璉、劉景呈上有石馬、石獅、石將軍把門、條塊石鋪成的三進三圈墳墓圖,被劉伯溫撕得粉碎,並勸誡兒子說:"墓字上草下土,若用石鋪,怎麼生草?古人造字,大有講究,人不能靠造墳墓立牌坊流芳百世。試想,張良、諸葛武侯墓又在哪裡?"按遺訓,劉伯溫之墓不砌條石塊石。[4]
經濟物產
南田素有"大旱不絕收,大水不漂流"之說,農作物易種豐產、種類繁多,全鎮有耕地面積11678畝,其中水田8210畝,旱地3468畝,是個比較典型的農業大鎮。由於高山平台的地理環境和近3-7℃的氣候溫差,南田農作物的生長周期長且出產期較晚。南田鎮充分利用這一"無暑"優勢,大力發展以秋茄、毛豆和白銀豆為主的反季節蔬菜種植,建成規模化高山蔬菜基地9800畝,市場差價帶來高額的經濟效益,2004年總產值達1618萬元,被列為溫州菜籃子工程重點基地鎮和第一批放心蔬菜基地。
名勝古蹟
劉基廟位於浙江省文成縣南田鎮新宅村,舊稱誠意伯祠。明天順二年(1458)英宗敕建,時浙江布政司右布政白圭、處州知府萬安、青田縣丞郭仲禮奉行唯謹,告成於天順三年(1459)十二月初。原建保存至今修繕多次。廟分頭門、儀門、正廳,廟後附有追遠祠,廟門外兩側有"帝師"、"王佐"兩木坊,總占地面積2944平方米,規模宏偉。正廳中有劉基與其子劉璉、劉璟3尊坐姿塑像。廟內有明天順五年(1461)禮部侍郎姚夔撰的碑文,記述劉基生平,並有大量名家撰寫的匾額楹聯。1961年列為文成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重新確認。1989年12月列為浙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基廟宇坐南朝北,依山面水,占地面積2000多平方米,由前幢、望柱(俗稱棋杆)、頭門、正廳、兩翼建有廡廊等部分組成的木結構古建築,斗拱飛檐,古樸莊嚴,富有明代建築特色。劉基廟經首期修復後,於1984年元宵節對外開放。其後經數年修繕,終於基本恢復當年氣派和規模,1987年中秋節起正式恢復已有500多年歷史的"春秋二祭"這一頗富浙南家廟祭祀特色的傳統廟會。劉基廟景區包括龜山曉霞、清溪坐月、國師橋、劉文成公廟、白水洞、白水瀑、柯嶺楓香、千步(山高千米)古嶺、竹林冬翠,有世界最古老的珍稀瀕危植物--紅豆杉等景觀。
基礎設施
南田鎮有綜合市場2個,農產品豐富:學校15所,就學便利;衛生院、福利院各1家,就醫、養老有家;移動、聯通網站共3個,聯絡通暢;有線電視差轉台,設備齊全,真正做到行、吃、住、學、養方便麵,又易於對外宣傳。南田鎮有11萬伏輸變電站1座,日供水萬噸廠1座、5000門程控電話大樓1座,建有2所中學、13所小學、1所莆田縣特教學校,擁有一級甲等醫院1所、16個村衛生所。南田鎮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水、電、路、教育、文化、衛生設施日趨完善,投資環境不斷優化。
南田鎮募集修路資金42.9萬元,組織勞力2000餘人、車輛450台套,整修道路104公里,南田鎮主幹道和村組循環道路基本成為高標準、高質量砂石路。一是成立修路協會。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負責修路的組織調動和資金的收集、管理和使用工作,公開修路議程和資金使用等,增強修路資金使用透明度,調動群眾參與積極性。二是科學化修路。村村之間,組組之間,統一規劃,聯合建設,確定線型走向和路面結構。避免重複建設,最大限度的減少重複投資。三是加強工程質量管理。設立督辦組,督查工程進度及質量。實行村鎮兩級驗收,確保"三個高標準",即高標準修建路基,高標準鋪築路面,高標準修好排水邊溝。
特色農業
南田鎮是單季稻主產區,是溫州市24個商品糧基地之一,昔稱"青田穀倉",今譽"文成糧庫"。南田鎮注重利用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高山蔬菜、經濟林、養殖業等產業全面發展,形成了多種經營的格局,走上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南田經濟開發總公司開發生產了"高山牌"伯溫家菜系列,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被列為溫州市"百龍工程"第一批農業龍頭企業。
南田鎮堅持發展"短、平、快"小型個體經濟及農副產品的粗加工企業,如紅梅燒酒、苦瓜酒、糧食粉制業等加工業,逐漸形成規模。南田鎮先後被列為浙江省創建百家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示範鎮、浙江省高山蔬菜專業之鄉、浙江省旅遊城鎮、溫州市一星級文明鎮、溫州市奔小康示範鎮等,並被評為浙江省"三五"普法先進單位、浙江省"九五"計劃生育先進集體,鎮黨委被浙江省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獲得中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集體榮譽等。
環境整治
南田鎮爭創溫州市一星級文明鎮,鞏固前階段的創建成果,營造"創建複評為大家,創建複評靠大家"的氛圍,南田鎮開展"劉基故里創文明,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環境衛生大清掃活動。南田鎮幹部、群眾、城管巡防隊員及志願者150餘名分5組對城鎮範圍以內所有主次幹道、小街巷道路上的環境衛生進行集中整治。
南田鎮除了整治大街小巷,單位庭院和住戶周邊的環境衛生也是環境治理的重點。要求庭院、門前屋後路面平坦、無污物,無衛生死角,垃圾日產日清;無亂堆放、無亂搭建、無亂曬物品;公共綠地養護良好、公共休閒場所設施完好、潔淨;經營商店門前要三包,無亂倒垃圾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