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瓜(袁宏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瓜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南瓜》中國當代作家袁宏森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南瓜

鄉下村莊周圍那片丘陵地帶,每年的夏天總是缺水。記憶里清晰記得小時候那時,家裡稍微有點條件的人家,都會在自家院子裡挖口水井,像古時祈雨那樣,即使虔誠默默,但挖出來的井水有時候卻也是鹹的。自己家因為幾代人都是農人,所以對於當時一筆不菲的挖井費來說,自然是望而不可及。

於是每年夏天,乾旱成了村莊的常事,即便是現在鄉下通了自來水,也是常常幾個月水龍頭都不見半點水珠。還得去村裡有井的人家那裡去擔水。

整個夏天,菜畦的土地時常都是乾枯而泛白的,但有一樣蔬菜,總是頑強的生長着,這就是南瓜。

春天三四月份的時候,隨便在到處都堅硬的土地上挖松幾鍬泥土,撒上幾粒種子,澆上水,等它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後,在現在這立秋前後,就可以收穫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南瓜了。

南瓜的品種有很多,過去常見的是橢圓形、深青色的。在糧食青黃不接的年代,常常是家裡的主食。每逢夏秋交替時節,午間做飯時摘一個洗淨,去籽之後,切成小塊,放入老虎灶的鍋中與米飯一同蒸煮,等到飯熟後,南瓜也熟了。揭開老虎灶的鍋蓋後,白白的米飯上,鋪滿着一塊塊顏色橙紅的熟南瓜,鍋里氤氳着熱氣,米飯的香味和南瓜淡淡的香味鋪面而來。米飯是微甜的,南瓜比米飯還要甜一些,這時的它,既是菜也是飯,平凡而又偉大着。

現在的南瓜,比以前的種類多出不少:有像拳頭大小的微型南瓜,有如絲瓜模樣的長條形南瓜,有葫蘆狀的奶油南瓜。前幾日由鄉下帶回的幾個就屬於這種。中午洗淨了一個小點的,炒熟後啖其味,並沒有和奶油有關係,或許它僅僅是表皮和奶油顏色類似而已,它的味道和紅薯相近,又有些芋頭的口感,微微的甜味比記憶里南瓜的味道淡了一些。

南瓜,其貌不揚的蔬菜。生長在惡劣的環境,在那乾旱的土地上,無奈而又堅強的活着,用自己的根,在貧瘠的大地,把養分汲取了上來,成了艱苦時期的必備食物。它碩大的葉子與藤蔓,替弱小的生命送去了陰涼,把土地的枯槁遮擋,卻又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一片片生命的綠,內心懷抱着一團溫暖向陽的橙紅。

這小小的南瓜,它書寫了一種純粹、真摯的樸素和博愛。[1]

作者簡介

袁宏森,男,一名普通80後,認認真真寫每一篇稿。築文、讀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