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燭

中文學名: 南燭

科:杜鵑花科

亞   科:越桔亞科

屬:越橘屬

種:南燭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合瓣花亞綱

南燭杜鵑花科,越橘屬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9米;分枝多,老枝紫褐色,無毛。葉薄革質,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有花多數,苞片葉狀,披針形,花梗短,花冠白色,花絲細長,花盤密生短柔毛。漿果熟時紫黑色,花果期6~10月。 分布東南亞,南至南太平洋的新赫布里底群島,北經越南、緬甸、達琉球群島及小笠原群島,西至印度(南部)。中國主要分布於華東、華南,僅少數分布至西南。 枝葉有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子亦有強筋益氣,固精駐顏。

信息

拉丁學名: 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

別   稱 :染菽,烏飯樹,米飯樹、烏飯葉、康菊紫、飯筒樹、烏飯子、零丁子

界 :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目:杜鵑花目

分布區域: 福建、安徽、廣東、湖北、湖南、江蘇、江西、浙江、台灣。

形態特點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2~6(-9)米;分枝多,幼枝被短柔毛或無毛,老枝紫褐色,無毛。 葉片薄革質,橢圓形、菱狀橢圓形、披針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9厘米,寬2~4厘米,頂端銳尖、漸尖,稀長漸尖,基部楔形、寬楔形,稀鈍圓,邊緣有細鋸齒,表面平坦有光澤,兩面無毛,側脈5~7對,斜伸至邊緣以內網結,與中脈、網脈在表面和背面均稍微突起;葉柄長2~8毫米,通常無毛或被微毛。 總狀花序頂生和腋生,長4~10厘米,有多數花,

序軸密被短柔毛稀無毛;苞片葉狀,披針形,長0.5-2厘米,兩面沿脈被微毛或兩面近無毛,邊緣有鋸齒,宿存或脫落,小苞片2,線形或卵形,長1~3毫米,密被微毛或無毛;花梗短,長1-4毫米,密被短毛或近無毛;萼筒密被短柔毛或茸毛,稀近無毛,萼齒短小,三角形,長1毫米左右,密被短毛或無毛;花冠白色,筒狀,有時略呈壇狀,長5~7毫米,外面密被短柔毛,稀近無毛,內面有疏柔毛,口部裂片短小,三角形,外折;雄蕊內藏,長4-5毫米,花絲細長,長2~2.5毫米,密被疏柔毛,藥室背部無距,藥管長為藥室的2~2.5倍;花盤密生短柔毛。 漿果直徑5-8毫米,熟時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無毛。花期6~7月,果期8~10月。 該種分布至雲、貴高原及台灣,植株上出現了一些變異:花序各部分毛變少甚至近於無毛;苞片變小。

生長環境

生於丘陵地帶或海拔400~1400米的山地。 喜溫暖氣候及酸性土地,耐旱、耐寒、耐瘠薄,生于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

地理分布

產中國台灣省、華東、華中、華南至西南。分布朝鮮、日本(南部),南至中南半島諸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栽培技術

繁殖播種 繁殖多以扦插和播種為主。扦插繁殖,於春季取一年生N,JN木質化的健壯枝條,剪去下部葉片,在梅雨季節前扦插。播種繁殖,將去年秋季採摘的漿果用0.3%高錳酸鉀液浸種後, 於早春直接播種即可。播種宜用淺盆、木箱或地床, 以排水良好的粗砂粒鋪於底部。撒播後,薄覆一層細土。灌水少量多次。出苗後,每周噴1次0.5%~1%的波爾多液,幼苗長出2~3片真葉時移植。

管理技術 肥水管理。盆栽土可將腐殖土、爐灰按1:1的比例配製。春季可每月追施1次磷肥,花後施以氮磷為主的混合肥料,幼果期噴施壯果蒂靈,果實膨大期施用追肥,此期氮、磷施用量要分別占到年施肥總量的10%、5%和10%,確保有足夠的營養供樹體生長發育。鹼性土質地區澆水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亞鐵及食醋。

整形修剪 整形修剪一般在早春或冬季進行,剪去枯枝、斜枝、徒長枝、病蟲枝及部分交叉枝,以保證樹冠和樹型的完美。修剪口塗抹愈傷防腐膜。

病蟲防治 最常見的蟲害是紅蜘蛛,多在6~8月高溫乾旱時危害嚴重,可用73%克蟎乳油 1000~3000倍液、0.9%齊蟎素乳油5000~6000倍液、20%蟎死淨2500倍液、20%三氯殺蟎醇乳油800~1000倍液,交替輪換使用,效果較好。最常見的病害是褐斑病,主要發生在梅雨季節, 可將波爾多液和其他保護性殺菌劑交替使用,每隔15天左右噴灑1次,降雨多時7~10天噴1次。

藥用價值

出處:出自《本草新編》。[1]

別名:南燭枝葉。 來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權的葉或枝葉。8-9月間採收,揀淨雜質,曬乾。 化學成份:葉含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無羈萜(酮)(friedelin),表無羈萜醇(epifriedlanol),槲皮素(quercetin),異葒草素(isoorientin,即homoorientin),對-羥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內消旋肌醇(myoinositol)。葉和嫩枝含微量元素鋇、溴、硼、鐵、錳、鉛、錫、鎵、鈦、鎳、鉍、鉬、礬、鋯、銅、銀、鋅、鑽、鍶。 性味:酸;澀;性平。 歸經:心;脾;腎經。 功能主治:益腸胃;養肝腎。主脾胃氣虛;久瀉;少食;肝腎不足;腰膝乏力;鬚髮早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熬膏;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 ⑴《本草拾遺》:止泄除睡,強筋益氣力。 ⑵《日華子本草》:益腸胃,搗汁浸蒸,曬乾服。 ⑶《本草匯言》:益氣添精,涼血養筋。 ⑷《本草經疏》:南燭,《本經》言其味苦氣平,性無毒,然嘗其味亦多帶微澀,其氣平者,平即涼也。《十劑》雲,澀可去脫,非其味帶澀,則不能止泄,非其氣本涼,則不能變白。發者,血之餘也,顏色者,血之華也,血熱則鬢髮早白而顏枯槁;脾弱則睏倦嗜臥而氣力不長;腎虛則筋骨軟弱而行步不前。入心涼血,入脾益氣,入腎添精,其雲卻老,非虛語矣。凡變白之藥,多是氣味苦寒,有妨脾胃,惟南燭氣味和平,兼能益脾。南燭同旱蓮草、沒食子、地黃、桑根、枸杞、山茱萸、何首烏)白蒺藜,為烏鬚髮之聖藥,氣味和平,性復無毒。除變白外,無他用。

南燭子 出自《本草綱目》。 ⑴《本草圖經》:南燭,今惟江東州郡有之。株高三、五尺,葉類苦楝而小,陵冬不雕,冬生紅子作穗。人家多種植庭除間,俗謂之南天燭,不拘時采其枝葉用。亦謂之南燭草木。其子似茱萸,九月熟,酸美可食。葉不相對,似茗而圓厚,味小酢,冬夏常青,枝莖微紫,大者亦高四、五丈而甚肥脆易摧折也。

⑵《綱目》:南燭,吳、楚山中甚多。葉似山礬,光滑而味酸澀,七月開小白花,結實如朴樹子成簇, 來源:為杜鵑花科村物烏飯樹的果實。8~10月間果實成熟後採摘,曬乾。 化學成份:乾燥果實含糖分約20%,游離酸7.02%,以蘋果酸(malic acid)為主,枸櫞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rtaric acid)少量。 藥理作用:提取物在體外能使艾氏腹水癌細胞變性。 性味:酸;甘;性平 歸經:肝;腎;肝經 功能主治:補肝腎;強筋骨;固精氣;止瀉痢。主肝腎不足;鬚髮早白;筋骨無力;久泄夢遺;帶下不止;久瀉外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或入丸劑。

參考資料

  1. [1],南燭的哪一部分泡水喝比較好 食品飲料百科知識,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