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洋鎮位於江蘇省鹽城大市區東側,是鹽城市區重點鎮之一,城郊衛星鎮,由亭湖區原南洋鎮、青墩鎮合併而成,地處鹽城市區東部,地域面積129.4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7812人(2017年),下轄1個辦事處、1個街道辦事處、6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交通優勢明顯,集鎮距市區5公里,234省道、331省道、新洋港航道穿越東西,寧靖鹽高速和沿海高速在鎮內設有互通出入口,鹽城南洋國際機場、鹽城生物工程學校座落境內。生態環境優美,有市區最大的生態濕地——總面積290.6公頃的大洋灣生態運動公園和新洋村等一批省級康居示範村和市級生態文明村。[1]

基本概況

南洋鎮位於大市區東側,是鹽城市區重點鎮之一,由亭湖區原南洋鎮、青墩鎮合併而成,地處鹽城市區東北部,地域面積129.42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67812人(2017年),下轄1個街道、6個居委會、21個村委會。交通優勢明顯,集鎮距市區5公里,234省道、331省道、新洋港航道穿越東西,寧靖鹽高速和沿海高速在鎮內設有互通出入口,鹽城南洋國際機場、鹽城生物工程學校座落境內。生態環境優美,有市區最大的生態濕地——總面積290.6公頃的大洋灣生態運動公園和新洋村等一批省級康居示範村和市級生態文明村。[2]

歷史沿革

南洋鎮,鹽城市城區轄鎮。1929年為南洋鎮,1941年為南洋區,1957年改南洋鄉,1958年改公社,1981年更名南洋岸公社,1983年更名為南洋岸鎮,1993年復置南洋鎮。位於鹽城大市區東部,東接鹽城環保產業園,南靠亭湖新區和國家級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

鹽城機場在境內。面積134平方公里,人口8.4萬。公路橫穿東西,河港交錯。轄新民、新洋、光榮、南映、民航、水秀、新坍、南林、北林、躍進、巨墩、界河、江西、東尖、蔡尖、興和、合心、東灘、東灶、團窪、新生、北灘、民聯、紹林、淮三窪、北舍、新聯、新鄉、鎮潭、鎮星、五里、曙光、高產、開發區等36個村委會和黃海、鹽東、幸福、花木、朝陽5個居委會。以農業為主,養殖業為輔。主要種植棉花、水稻經濟作物等。[3]

經濟發展

南洋鎮緊緊圍繞「全市進位、全區爭先」和打造市區繁榮秀美「東大門」的目標,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實施「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鎮村一體化和社會和諧化」四化聯動戰略。連續兩年獲得區三個文明建設優勝單位。

2006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3億元,增長36.3%;財政收入2218萬元,增長39.8%,兩年翻兩番,年均遞增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845元,增長10%。

堅持以招商引資為抓手,推進項目建設。充分發揮產業、區位等優勢,積極推行集約化招商。2004—2006年,全鎮引進項目126個,投入超千萬元項目45個,超5000萬元項目3個,竣工項目92個。

2006年,工業銷售收入5.61億元,利稅5670萬元,納稅超500萬元企業1家,超300萬元2家,連續兩年獲全市財稅貢獻先進集體。

堅持以建設園區為平台,推進工業集中區建設。瞄準生態化、標準化、特色化為目標,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曙光、民航工業集中區,區內環境優美,政策優惠,服務優質,有進園企業20家,其中超千萬元12家,成為推動全民創業,帶動百姓就業,推動產業集聚的重要承載平台。

堅持以特色產業為支撐,推進產業集群。發揮生豬、蔬菜資源優勢和初具特色的有利條件,做大做強生豬、蔬菜產業。

2006年,東團村萬頭生豬養殖區、三窪千畝蔬菜種植區順利通過市「雙百」工程驗收,並受到區委、區政府表彰,成立南洋蘿蔔協會、南洋蔬菜協會、南洋生豬協會3家,帶動農戶2000戶,人均增收350元。

堅持以富民優先為根本,推進全民創業。着力通過引「鳳」還巢、政策扶持、企業拉動、政府服務、財政獎勵、幹部「雙帶」等途徑,大力推進全民創業、全鎮個體私營經濟迅猛發展,私營、民營企業總量突破200家,吸納從業人員近萬人,財政貢獻逾八成。[4]

社會發展

堅持以做優環境為目標,推進新農村建設工程。全力打造新農村試點村——新洋村,2006年安置區入住總量已達百戶以上,成為市區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

堅持以先進性教育為契機,推進文明創建。在2006年河塘整治工作中,鎮黨委被市委表彰為「全市河塘整治先進鄉鎮」,同年,鎮黨委被市委評為「五好鄉鎮黨委」,南洋國土所獲得省級文明單位稱號,鎮政府獲得「四五」普法先進鄉鎮、平安建設先進集體。

南洋鎮自來水管網改造工程是該鎮2000年來實施的最大的一項民心工程,自來水管網老化,問題日漸突出,影響南洋的城鎮化進程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2009年年初經過三次公開競標,該工程造價為507.8萬元。

該工程的完工,使南洋3500餘戶,18000多常住人口,可以享受全天候24小時供水,徹底告別用水難,真正用上舒心的自來水甘泉。[5]

主要特色

南洋鎮種植蘿蔔已有300多年歷史,所產的「南洋」牌白荔枝蘿蔔表皮潔白光滑、體型圓小、肉質脆嫩、味甜多汁,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良好的保健作用,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隨着農業結構的調整,南洋鎮的蘿蔔生產正向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放大產品優勢,實行規模化種植。南洋鎮不斷擴大蘿蔔種植面積,由過去的200多畝,發展到3000多畝,占耕地面積的70%;品種由原來單一的白荔枝,發展到里外青、滿膛紅、日本大根等10多個品種,年產各種蘿蔔18000噸。着眼經濟效益,發展集約化生產。

南洋鎮蘿蔔在過去一年一茬、露地栽培、秋天上市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探索,總結出一套加大投入、設施栽培、一年五茬、周年上市的種植模式;畝效益由原來的100多元,上升到10000元左右,蘿蔔收入占全村種植業收入的85%。

強化安全意識,建立無公害產地。為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制定了南洋牌蘿蔔產品質量標準和蘿蔔周年無公害栽培技術規程,對蘿蔔生產實行全程監控。

南洋鎮蘿蔔生產基地1999年被列為省現代農業示範區,2002年通過江蘇省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2003年通過農業部無公害農產品質量認證。

建立合作組織,推進產業化經營。南洋鎮的蘿蔔隨着種植規模的擴大、品種和數量的增多,銷售也由原來的蘿蔔換稻、提籃小賣的經營方式發展到由蘿蔔生產購銷協會訂單生產、定點收購,協會從事蘿蔔運輸的車子有50多輛,把南洋牌蘿蔔銷往全國各地。[6]

獲得榮譽

2019年12月,南洋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