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泉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泉鄉是沁縣西南35公里獨處一隅的山區鄉鎮。處於屯留縣、沁源縣、沁縣三角地帶。全鄉總面積9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107畝,退耕還林達9600畝,森林覆蓋率高達67%,全鄉12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現有人口3410人,834戶。[1]

地理位置

南泉鄉 位於沁縣西南35公里,東與楊安毗鄰,西與沁源縣、南與屯留縣接壤,北與故縣鎮相連,地理坐標:東經112 °32′,北緯36°31′。

氣候環境

南泉鄉氣候條件獨特,海拔1001.5-1471.5米,平均氣溫9.5℃,年降水量5329毫米,日照時數25027小時,無霜期162天。屬典型的山區小鄉鎮。

歷史沿革

解放初期南泉鄉屬二區所轄。1961年設南泉人民公社,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建置,改稱南泉鄉人民政府,鄉政府駐南泉村,2001年撤鄉並鎮,建置未變,轄南泉、北泉、榜口、苗莊、東風、羅和岩、計刀岩、里莊、西溝、洞長溝下安莊、庶紀12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

人口耕地

1949年全鄉總戶數為1087戶,總人口為3806人;1978年全鄉總戶數為993戶,總人口為4170人; 2010年全鄉總戶數為884戶,總人口為3038人;2010年全鄉耕地面積為14617畝,人均4.81畝。

生態優勢

南泉鄉藍天綠水、山清水秀、坡多地廣,加之森林覆蓋面大,所以空氣清新,水土無污染,生態優良,形成了獨特的南泉小氣候。冬暖夏涼,氣候宜人,即使在冬天也是一派綠色,特別是在炎熱的夏季,由於生態的自我優化、天高氣爽、風景優美、姿容豐滿。南泉是人們避暑消夏的理想去處、旅遊勝地,適宜發展旅遊觀光農業莊園,也具備開發國家森林公園的必備條件。只是限於資金缺乏,項目無助,只能眼睜睜看着到手的鴨子漫天飛,財富盡流無着落。

南泉人是"富裕"的。我們擁有最寶貴的物態資源,南泉人少地多,土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很大,生態優勢為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天然的基礎性條件。玉米是南泉的主要農業產品,戶產高達兩萬斤,可以充足地支持酒、澱粉、飼料加工業、開發綠色食品。南泉的農業肥料大部分是農家肥,充分保證了農產品無污染、無殘留物,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沁州黃小米、大豆還有野菜等各種蔬菜食品供不應求,深受好評。林業在南泉的發展也有諸多優勢,南泉的氣候條件適應樹木生長,大山裡的松樹、野菜、藥材取之不盡,木材、天然食品原料應有盡有,目前鄉里引導開發的庭院經濟發展,勢頭良好,效益喜人,受益的農民氣象更新,倍感欣慰。畜牧業的發展活靈活現、豐富多彩。森林和植被的廣闊,水源的充足為畜牧發展提供了可靠條件。"牛羊喝的是礦泉水,吃的是中草藥,呼吸的是經過兩萬多畝森林過濾了的新鮮空氣。"反映了南泉鄉優質豐富的水和牧草資源,它們為畜牧業的便利推波助瀾。南泉鄉牛肥馬壯,羊和雞等肉製品加工業前景良好,發展潛力不容忽視。

主要產業

種植玉米、大豆、沁州黃小米、脫毒馬鈴薯和新型養殖項目香菇為主。現有黃牛3000頭,羊存欄5000隻,豬存欄750頭,土雞15000隻。新發展的梅花鹿已建成兩個基地,投資100萬元,現梅花鹿存欄60頭。2005年主要發展肉牛育肥和肉兔養殖,現已建成肉兔養殖廠一個,存欄達1000隻,肉牛育肥廠一個。

農牧業

1949年建國初期,南泉鄉主要以單一糧食生產為主,由於經歷連年戰亂,農業生產設施受到很大破壞,全鄉年糧食產量只有1544噸。建國後,農業生產得到極大恢復,1978年改革開放初全鄉糧食產量達到2408噸,大牲畜、豬、羊飼養量分別達到479頭、2233頭和3348隻。改革開放以來,全鄉圍繞農民增收,穩步推進經營體制改革、農田水利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三項重點工作,農村經濟呈現出了多業並舉,快速增長良好局面。2010年全鄉糧食總產達到2983噸,牛羊存欄和土雞飼養分別達到3000頭、5000隻和15000隻。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突破1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的50元增長到2786元。圍繞"一村一品"發展八大特色產業,建立六大生態農莊的產業調整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建設以南泉村、榜口村為基地的蔬菜大棚種植園區,現已經發展移動大棚300畝,溫室大棚100畝。二是以苗莊村為基地大力發展肉豬養殖,全鄉年出欄100頭以上的養殖戶達到20戶;投資100萬元新發展的兩個梅花鹿基地,梅花鹿存欄達到60頭;新建成的肉兔養殖場肉兔存欄達到1000隻。三是以西溝村為基地發展核桃經濟林種植已達到1500畝。四是以庶紀村為基地發展脫毒土豆2000畝。五是以計刀村為基地發展沁州黃種植2000畝。六是以里莊村為基地發展水果玉米種植1000畝。七是以萬畝退耕還林為優勢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1500畝。八是以興農科技發展有公司為龍頭髮展旱地尖椒1500畝。規劃建設中的六大生態農莊,已有四家客商落戶三大農莊進行投資開發。

植樹造林

全鄉以發展生態林為重點,持續推進荒山綠化、退耕還林和育苗基地建設三大工程。2002年以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近5000畝,僅2010年就綠化荒山5000畝,栽植四旁樹6萬餘株,實施景點綠化3處,以榜口、苗莊、下安莊為基地完成核桃種植1000畝。2010年全鄉林地面積由1978年的9241畝發展到12.04萬畝,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之鄉。[2]

社會狀況

基礎設施

全鄉村村通水泥路、自來水、電話,2/3的村通有線電視,1/3的村安裝了衛星接收電視設備, 12個村均建起了漂亮的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並安裝了幹部遠程教育網絡,部分家庭購置了電腦,村村有圖書閱覽室、體育健身廣場。全鄉現有300戶,1200餘人實施了移民搬遷, 300戶居民建成沼氣池,使用上了清潔能源。

教育衛生

全鄉現有小學4所(寄宿制2所),有鄉敬老院、鄉文化站、鄉衛生院各1所,農村衛生所9個。鄉衛生院現有醫護人員9名,病床12張,醫療設備齊全,能開展簡單手術和住院治療。2010年全鄉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3.9%以上,計劃內兒童免疫接種率達到100%。

交通情況

段中線途經榜口村至下安莊村沿線9個行政村,共計13公里。2003年全鄉12個行政村全部修通水泥路,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觀。

名勝古蹟

1939年5,《新華日報》(華北版)社及其印刷廠從南里鄉後溝村遷轉南泉鄉計刀岩村,延續了在東林後溝村時的報導主題和風格。及時反映全國抗日戰場及太行、太岳根據地的動態。抗日縣政府也曾在該村住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