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匯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匯區 |
中文名:南匯區 外文名: Nanhui 別 名:南匯縣、浦東南匯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所屬地區:上海市 地理位置:長江入海口杭州灣交匯處 面 積: 1210.41 km² 下轄地區:12個街道,24個鎮 電話區號: 021 郵政區碼: 2013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04.73萬(2010年末) 著名景點: 上海野生動物園、新場古鎮、上海鮮花港、滴水湖景觀等 機 場: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方 言:吳語 標籤:即時 |
南匯區,中國上海市已撤銷的市轄區,於2009年8月9日零時正式劃歸浦東新區。 南匯區位於上海市東南,南臨杭州灣,東臨東海,北鄰浦東新區,西鄰奉賢區和閔行區。面積809.5平方公里,擁有59.5公里的海岸線。2006年戶籍人口975017人。2006年南匯區GDP為45億美元,出口創匯18.8億美金,曾經多次評為全國十大富縣。 [1]
歷史沿革
南匯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陸較晚的地區。 據《舊唐書》記載,713年(唐開元元年)在周浦、下沙一線重築古捍海塘,故南匯西部地區當成陸於唐以前。隨着時間的推移,陸地逐漸向東南延伸,滄海變桑田,宋、元時期,惠南一帶成陸。明洪武初罝金山衛,領千戶所六,南匯為其一也。嘉靖年間擬以新場為中心分建新縣,因八團喬鏜堅決反對而作罷。 1726年(清雍正四年)從上海縣劃出長人鄉與下沙鹽場建縣,因縣治設在原守御所南匯嘴,故名「南匯」,屬江蘇省。 1949年5月16日,被中國解放軍占領後劃歸蘇南松江公署管轄。 1958年11月,國務院決定將南匯劃歸上海市管轄。 2001年撤縣設區。 2009年5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南匯區,將其行政區域整體併入浦東新區。8月8日,浦東新區四屆人大一次會議閉幕,選舉產生浦東新區新一屆人大和領導班子。至此,原浦東新區和原南匯區的「兩區合併」工作在法律意義上已經完成,自8月9日零時起,原南匯區在行政層面上已經不再存在。[2]
人口
早在唐朝初年,南匯區境內已有人類的活動。北宋末年,北方大批移民隨皇室遷來定居,人口劇增。然而有確切人口記載則始於建縣以後。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全區為448338人,1862年(同治元年)全區人口為48萬餘人,至1948年,全區人口為52萬,人口增長緩慢,150餘年僅增7萬餘人。 解放以後,人口高速增長,1949年調整區域後統計的人口數為372189人,50~60年代連續出現兩個生育高峰。70年代以後,由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口增長速度才得到控制,至1985年全區總人口672606人。2003年底戶籍人口699119人。 至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共有常住人口78萬,戶籍人口約69萬,其中農業人口49.5萬,非農業人口19.2萬。合併時全區共有14個建制鎮1個街道,10個開發區。[3]
行政區劃
2003年,又將19個鎮調整為14個鎮,南匯區轄惠南、康橋、周浦、航頭、新場、宣橋、六灶、祝橋、大團、老港、書院、萬祥鎮、泥城、蘆潮港14個鎮,52個居民委員會,195個村民委員會,3697個村民小組。 2006年11月,南匯區第一個街道——申港街道在臨港新城成立。申港街道面積22平方公里,位於滴水湖西側。
地理環境
南匯區境內地勢平坦,西部略低,中部略高,東部又略低。全境無山,均為沖積平原。自西北而東南,土質分別有潮泥土、黃泥土、半黃泥土、沙土、黃泥夾沙土和濱海鹽土,其中以黃泥土為主要土壤型。 南匯區由西向東呈犁形,東南部突出於東海中,海岸線長達45公里,灘涂資源豐富,是本地區之優勢。 南匯區地處北緯30°53′-31°09′,東經121°35′-121°51′,在北亞熱帶南緣,屬東亞季風盛行地區,受冷暖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根據本縣氣象站1959年到1981年的氣象資料,南匯區全年最冷時期為1月份,平均氣溫為3.2℃,最熱時期是7月中旬到8月中旬,平均氣溫為27.4℃。全年平均氣溫為15.5℃,年平均無霜期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為1061.9毫米。氣候溫潤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但夏旱,夏秋間颱風及初春、秋末的低溫霜凍,則對作物生長發育有所危害。
經濟
農業
始於南宋時期由南遷移民在東南沿海灘涂開墾而成。至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里護塘築成時,塘西地區已經成為農田。1726年(清雍正四年)南匯建縣時,南匯縣已有耕地70.9萬畝。當時以種植雜糧、棉花為主,水稻種植較少,有「宜棉不宜稻」之說。清末,隨着河流的疏浚,土壤的改良,西部地區已普遍種植水稻,東部地區仍以雜糧為主。解放前因受封建制度的制約,農業設施粗陋,災害頻繁,生產水平極低。1949年糧食常年畝產為232公斤、皮棉畝產12公斤、油菜籽畝產41公斤。農民農業收入甚微,不少農戶靠兼營他業維持生活。 20世紀60年代中期,南匯縣大力推廣糧食一年三熟制。1953年,南匯縣的糧食常年畝產431公斤,皮棉、油菜籽畝產25公斤和65公斤。1964年糧食常年畝產609公斤、皮棉、油菜籽畝產63公斤、124公斤,在上海市市郊十縣中第一個實現「糧超千、棉超百、油菜籽超雙百(市斤)」的目標。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把集體經營的優越性和個體經營的積極性結合起來,農業生產有了進一步發展。到1985年,南匯縣耕地面積為50.72萬畝,糧食常年畝產達到890.5公斤,皮棉畝產為65.5公斤,油菜籽畝產為292.5公斤。 20世紀南匯農業已形成西甜瓜、果樹、蔬菜、花卉、粳稻五個產業群。南匯的西甜瓜種植面積之多,品種質量之優在上海以至全國奪冠。2003年末全區種植西甜瓜1萬餘公頃,比1984年增長10多倍。南匯全區已建立10個大型蔬菜園藝場,全年上市各類優質蔬菜65萬噸。南匯有5萬餘畝果樹林。南匯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瓜果之鄉。南匯每年上市水果僅水蜜桃有7萬多噸。南匯花卉種植迅猛發展。現有花卉基地10多個。中荷玫瑰園、康南園藝場、下沙錦美月季園等產業園生產的上千個品種的花卉,常年供應國內外。 南匯現代農業園區是2000年8月經市府批准建立的農業開發區,占地面積16.98平方公里。多年來園區吸引了眾多項目註冊落戶。逐步形成設施農業高科技產品培育生產基地、農業觀光、農產品出口加工區、特種養殖等6個功能板塊及1個萬畝果樹林帶。
工業
南匯縣紡織、竹蔑、木作、鑄鍛、榨油、燒磚等手工業,歷史比較悠久,相當發達。據《光緒南匯縣誌》記載,本縣人民在「黃昏後,男則踏車或編蒲包,女則紡紗織布,率至三鼓始睡,織成布匹售於市」。清康熙年間,刺繡和花邊業傳入,從業者日眾。183O年(清道光十年)沈野囡、沈野山在大團開設專制農用木船的沈洪興船廠和專營紡紗腳車的沈定茂腳車店,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安徽當塗邰姓人在周浦開設的邰正興大爐鐵鋪,民國初年鄧海林在惠南鎮開設的永興竹器號都是南匯縣比較有名的手工作坊。至於現代工業的出現,則始於清末民初。1901年胡明甫在周浦開設的南昌碾米廠是本縣最早的現代工廠。1911年創辦的周浦協盛布廠,為本地區現代紡織業之始。1922年周浦齊協泰軋花廠採用柴油內燃機動力,1929年建立的沈莊恆大花廠,使棉花加工實現機械化。1947年建立的黃路申久花廠,率先使用現代氣流式鋸齒軋花機。1933年創建的大中磚瓦廠,為本地區第一座輪窯。 解放前,南匯縣的私營工業企業均為民族資本,因受舊的社會制度的制約,經營維艱,發展緩慢。至1949年底,全縣工業總產值僅1201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折算,下同),占南匯縣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的15.6%。 解放初,南匯縣對私營工業企業貫徹「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針,鼓勵和扶植私營企業和手工業戶恢復生產。同時,積極發展國營工業和合作社工業。1950年5月,由松江專署糧食局創辦的周浦碾米廠建立,1950年10月,南匯縣第一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黃路織襪生產合作社成立。1952年南匯縣工業總產值2560萬元,比1949年增長113.15%。1955年底,開始對私營工業和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基本完成。與此同時,一些鄉鎮和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始辦工業。至1957年底,南匯縣有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41戶,公私合營廠190戶、手工業社(組)53戶、鄉鎮和農業生產合作社辦工廠(場)80戶,南匯縣工業總產值達到5133萬元,比1952年增長100.5%。 1958年「大躍進」,大辦工業,大煉鋼鐵,南匯縣動員了47661個勞動力,建造各式土高爐2145隻,南匯縣煉出所謂「土鋼」4O萬噸,「土鐵」196萬噸,造成嚴重浪費。1961年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縣、社辦工業紛紛下馬,關、停、並、轉了一大批企業,南匯縣社辦企業只保留為農服務的機械廠和部分土窯17戶。1964年農村形勢好轉後,縣、社工業又有發展。到1965年末,南匯縣工業總戶數為146戶,工業總產值完成10779萬元,首次突破1億元大關。70年代初,在「圍繞農業辦工業,辦了工業支農業」的思想指導下,社隊工業興起。至1976年,南匯縣工業企業發展到594戶,其中社辦企業161戶,隊辦企業335戶,南匯縣工業總產值達29401萬元,其中社辦工業產值7977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27.13%。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貫徹改革、開放的方針,南匯縣工業,尤其是鄉鎮工業依託市區大工業在產品、技術、管理以及上海口岸的優勢,與大工業、外貿部門、科研單位、高等院校實行聯營,企業活力不斷增強,多年來一直保持了迅速發展的勢頭,至1985年底,南匯縣工業企業達到2831戶,其中縣辦工業207戶,鄉辦工業351戶,村辦工業566戶,生產隊工業496戶,鎮居委辦工業26戶,個體企業1008戶,其它農村工業企業177戶。南匯縣工業總產值為160532萬元,為1949年的133.67倍。其中鄉鎮工業產值118820萬元,占工業總產值76%,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5.64%上升到86.4%。 21世紀以來南匯的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1年,南匯實現增加值136.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5.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6億元,增長6%,第二產業增加值75.7億元,增長17%,第三產業增加值48.4億元,增長15%,全區人均增加值達到19791元,比上年增長14.1%。財政收入快速增長,全年財政收入已達18.8億元,同比上年增長26%。全區城鎮職工人均工資14573元,比上年增長12.4%,農村人均純收入為6096元,比上年增長4.8%,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136億元,比年初增加11.4%。城鎮人均居住面積達到17平方米。
視頻
南匯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