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史·蕭勱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史·蕭勱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原文

蕭勱字文約,喜慍不形於色。位太子洗馬,母憂去職,殆不勝喪。每一思至,必徒步之墓。或遇風雨,仆臥中路,坐地號慟,起而復前,家人不能禁。景特所鍾愛曰:「吾百年後,其無此子乎。」使左右節哭。服闋,除太子中舍人。景薨於郢鎮,或以路遠,秘其凶問,以疾漸為辭。勱乃奔波,屆於江夏,不進水漿者七日。廬於墓所,親友隔絕。會叔父曇下詔獄,勱乃率昆弟群從同詣大理,雖門生故吏,莫能識之。

除淮南太守,以善政稱。遷宣城內史,郡多猛獸,常為人患,及勱在任,獸暴為息。又遷豫章內史,道不拾遺,男女異路。徙廣州刺史去郡之日吏人悲泣數百里中舟乘填塞各貴酒肴以送勱勱皆為納受隨以錢帛與之至新淦縣岓山村,有一老姥以盤擎鰍魚,自送舟側奉上之,童兒數十人入水扳舟,或歌或泣。

廣州邊海,舊饒,外國舶至,多為刺史所侵,每年舶至不過三數。及勱至,纖豪不犯,歲十餘至。俚人不賓,多為海暴,勱征討所獲生口寶物,軍賞之外,悉送還台。前後刺史皆營私蓄,方物之貢,少登天府。自勱在州,歲中數獻,軍國所須,相繼不絕。武帝嘆曰:「朝廷便是更有廣州。」有詔以本號還朝,而西江俚帥陳文徹出寇高要,又詔勱重申蕃任。未幾,文徹降附。勱以南江危險,宜立重鎮,乃表台於高涼郡立州。敕仍以為高州,以西江督護孫固為刺史。征為太子左衛率。

勱性率儉·而器度寬裕,左右嘗將羹至胸前翻之,顏色不異,徐呼更衣。聚書至三萬卷,披玩不倦,尤好《東觀漢記》略皆誦憶。劉顯執卷策勱,酬應如流,乃至卷次行數亦不差失。少交結,唯與河東裴子野、范陽張纘善。卒於道,贈侍中,諡曰光侯。

譯文

蕭勱字文約,喜怒不形於色。位居太子洗馬時,因母去世而辭官,由於悲痛傷身幾乎難以操辦喪事。每當想到母親,必定要徒步到墓上去。有時遇到風雨,摔倒在半路上,便坐在地上痛哭,然後起來再往前走,家裡人也阻攔不住。父親蕭景特別喜愛他,曾說:「我百年之後,怎能少了這樣的兒子呢。」吩咐左右人關照他節哀。服喪期滿後,(蕭勱)被任為太子中舍人。蕭景在郢州去世,有人因為路遠,就對他隱瞞了凶訊,而用病重作為託詞。蕭勱於是奔波前往,趕到江夏,已是七天水米未進。(埋葬父親後,)他在墓旁結廬而眠,斷絕親友往來。正逢他叔父蕭曇被朝廷逮捕下獄,蕭勱於是帶領家中兄弟們一起趕到大理上訴,即使是他家的門生故吏,也沒有人認出他來。

做淮南太守時,因治理有方而被稱頌。後改任宣城內史,境內多猛獸,經常危害百姓,蕭勱到任後,野獸的危害得到治理。又改任豫章內史,結果境內路不拾遺.男女有別而道不同行。後調任廣州刺史,當離開豫章郡時,官吏百姓都悲痛落淚,沿途幾百里舟車堵塞,人們都各自帶着酒食來給蕭勱送行。蕭勱都接受下來,但隨後又給予他們錢財。走到新淦縣岓山村時,有一位老太太用盤子托着泥鰍,從送行的船側奉獻上來,又有幾十名少年跳進水裡給他拉船,又是唱歌,又是流淚。

廣州地處沿海,向來是富庶地區,外國商船到此,多被當地刺史盤剝侵奪,所以每年來船不過幾次。自蕭勱到此,對他們秋毫無犯,於是一年就有十幾趟到來。當地的俚族人不順服,多數做了海盜(經常在海上行兇搶劫),蕭勱對他們進行討伐,俘獲的人口財物,除犒賞軍隊外,全部送交朝廷。他以前的刺史們都營私中飽,當地的土產貢品多被私吞,很少能進入朝廷倉庫。自從蕭勱到任,一年裡向朝廷進奉數次,國家軍政所需的資財,源源不斷地輸送。梁武帝感嘆道:「朝廷算是又添了一個廣州。」有詔令讓他以原來的官號還朝,這時西江的俚人頭領陳文徹進犯高要,於是又下詔讓蕭勱再任原職。不久,陳文徹投降歸附。蕭勱認為南江地方險要,應該設立重鎮,於是上表朝廷,建議在高涼郡設州。朝廷下令改為高州,命西江督護孫固為刺史。徵召蕭勱回朝任太子左衛率。

蕭勱生性率直有節制,而且氣量寬宏。一次手下人曾把一碗萊湯不慎打翻在他胸前,他臉色不變,慢聲叫人給他換衣服。他收藏圖書多達三萬卷,披閱觀覽而不知疲倦,尤其發讀《東觀漢記》,大部分都能背誦下來。劉顯曾經拿着書考問他,他對答如流,甚至卷次和行數都不出錯誤。他很少結交朋友,只和河東裴子野、范陽張纘關係密切。在回京路上去世,追贈侍中,諡號光侯。[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