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史·柳惲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史·柳惲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原文
柳惲字文暢,少有志行。好學,善尺牘。與陳郡謝淪鄰居,深見友愛。淪曰:「宅南柳郎,可為儀表。」 初,宋時有嵇元榮、羊蓋者,並善琴,雲傳戴安道法。惲從之學,特窮其妙。齊竟陵王子良聞而引為法曹行參軍,唯與王暕、陸杲善。每嘆曰「暕雖名家,猶恐累我也。」雅被子良賞狎。子良嘗置酒後園,有晉太傅謝安鳴琴在側,援以授惲,惲彈為雅弄。子良曰:「卿巧越嵇心,妙臻羊體,良質美手,信在今夜。豈止當今稱奇,亦可追蹤古烈。」
為太子洗馬,父憂去官,著《述先頌》,申其罔極之心,文甚哀麗。後試守鄱陽相,聽吏屬得盡三年喪禮,署之文教,百姓稱焉。還除驃騎從事中郎。梁武帝至建鄴,惲候謁石頭,以為征東府司馬。上箋請城平之日,先收圖籍,及遵漢高寬大之義。帝從之。徙為相國右司馬。天監元年,除長兼侍中,與僕射沈約等共定新律。 惲立性貞素,以貴公子早有令多,少工篇什,為詩云:「亭皋木葉下,壟首秋雲飛。」琅邪王融見而嗟賞,因書齋壁及所執白團扇。武帝與宴,必詔惲賦詩。嘗和武帝《登景陽樓篇》云: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翠華承漢遠,雕輦逐風游。」深見賞美。當時咸共稱傳。
歷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秘書監,右衛將軍。再為吳興太守,為政清靜,人吏懷之。於郡感疾,自陳解任。父老千餘人拜表陳請,事未施行,卒。 初,惲父世隆彈琴,為士流第一,惲每奏其父曲,常感思。復變體備寫古曲。嘗賦詩未就乙以筆捶琴坐客過以箸扣之惲驚其哀韻乃制為雅音後傳擊琴自於此。惲常以今聲轉手古法,乃著清調論,具有條流。
梁武帝好弈棋,使惲呂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惲為第二焉。帝謂周舍曰:「吾聞君子不可求備,至如柳惲,可謂具美,分其才藝,足了十人,」惲著《卜杖龜經》。性好醫術,盡其精妙。
譯文
柳惲字文暢,少年時就很有志向。好學習,善於寫書信。與陳郡的謝淪是鄰居,受到謝淪深深地友愛。謝淪說:「宅南的柳郎,可以作為楷模。」
起初,(南朝)宋的時候有嵇元榮、羊蓋兩個人,都善於彈琴,說是傳承的戴安道技法。柳惲跟隨他們學習,特別能掌握他們(彈琴的)的奧妙。齊朝的竟陵王蕭子良聽說後,便聘用他做法曹行參軍。他只與王昧、陸杲要好,常常慨嘆說:「王雖是名家,還是怕會耽誤我的。」他很受蕭子良的賞識和親近。蕭子良曾經在後花園裡設下酒宴,當時有晉朝太傅謝安(曾用過的)的鳴琴放在旁邊,便拿來交給柳惲,柳惲彈了一支雅曲。蕭子良說:「你的技巧超過嵇元榮的水準,精妙達到羊蓋的風格,良好的姿質,優美的手法,的確就(顯現)在今夜。豈只是在當今堪稱奇妙,也可以比得上古代英賢。」
後來做了太子洗馬,父親去世後,他離職守喪,寫作了《述先頌》,表達他無盡的哀思,文字十分悲傷婉麗。後來代理鄱陽相,聽由屬官守盡三年喪禮,安排他們從事文章教化,百姓對此非常稱讚。調回京城後被任命為驃騎從事中郎。梁武帝到了建鄴,柳惲在石頭城拜迎,武帝讓他擔任了征東府司馬。他上書請求在城池平定後,首先收管圖書典籍,同時遵從當年漢高祖的寬大政策。梁武帝聽從了他的建議。改任他為相國右司馬。天監元年(502年),任命他為長兼侍中,與僕射沈約等人共同制定新的制度。
柳惲性格堅貞樸實,憑藉貴公子的身份而遭有美名,少年時候善寫詩文,曾經作詩說:「亭高木葉下,壟首秋雲飛。」琅邪人王融見到後非常讚賞,於是把這些詩句寫在書齋的牆上和白團扇上。武帝參加宴會,必定要下詔讓柳惲賦詩。他曾經與武帝的《登景陽樓篇》唱和道:「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翠華承漢遠,雕輦逐風游。」深受讚美。當時人們都共同傳誦。
他歷任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秘書監、右衛將軍。兩次擔任吳興太守,治理得太平安定,民眾官吏都很懷念他。他在郡中感染了疾病,自己請求解除職務。父老一千多人上表請求讓他留任,事情沒有施行,就去世了。
起初,柳惲的父親柳世隆彈琴,在文士中名列第一,柳惲每每彈奏他父親當年愛彈的曲子,常常以此感念追思。又變體改寫了各種古曲。他曾經賊詩尚未寫完,就用筆敲打着琴(思考),因為有客人前來拜見訪,便用筷子敲擊,柳惲驚異於筷子擊琴發出的的哀惋音韻,便把它譜寫為雅曲。後來傳說擊琴就是從這裡開始的。柳惲常常用今聲轉變揚棄古法,便著了《清調論》,詳細地加以解說。
梁武帝好下棋,讓柳惲評定棋手的等級,被列入符合標準的共有二百七十八人,按照他們的棋藝優劣進行排列,寫成《棋品》三卷。柳惲列居第二。武帝對周舍說:「我聽說君子不可以苛求完備,至於象柳惲,可以說完美了。如果把他的才藝分開,足以成就十個人。」柳惲著有《卜杖龜經》。他的性格喜愛醫術,完全掌握了它的精妙。 [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