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史·宗測傳出自於《南史》,《南史》由唐朝李延壽撰,中國歷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紀傳體,共八十卷,含本紀十卷,列傳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劉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陳後主陳叔寶禎明三年(589年)。記載南朝宋、齊、梁、陳四國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與《北史》為姊妹篇,是由李大師及其子李延壽兩代人編撰完成的。[1]

目錄

原文

宗測字敬微,南陽人,宋徵士炳孫也。世居江陵。測少靜退,不樂人間。嘆曰:「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先哲以為美談,余竊有惑。誠不能潛感地金,冥致江鯉,但當用天道,分地利。孰能食人厚祿,憂人重事乎?」

州舉秀才,主簿,不就。驃騎豫章王征為參軍,測答府召云:「何為謬傷海鳥,橫斤山木?」母喪,身負土植松柏。豫章王復遣書請之,闢為參軍。測答曰:「性同鱗羽,愛止山壑,眷戀松筠,輕迷人路。縱宕岩流,有若狂者,忽不知老至,而今鬢已白,豈容課虛責有,限魚慕鳥哉!」永明三年,詔征太子舍人,不就。

欲游名山,乃寫祖炳所畫《尚子平圖》於壁上。測長子宦在京師,知父此旨,便求祿還為南郡丞,付以家事。刺史安陸王子敬、長史劉寅以下皆贈送之,測無所受。齎《老子》《莊子》二書自隨。子孫拜辭悲泣,測長嘯不視,遂往廬山,止祖炳舊宅。

魚復侯子響為江州,厚遣贈遺。測曰:「少有狂疾,尋山採藥,遠來至此。量腹而進松朮,度形而衣薜蘿,淡然已足,豈容當此橫施!」子響命駕造之,測避不見。後子響不告而來,奄至所住,測不得已,巾褐對之,竟不交言,子響不悅而退。尚書令王儉餉測蒲褥。

頃之,測送弟喪還西,仍留舊宅永業寺,絕賓友,唯與同志庾易、劉虬、宗人尚之等往來講說。刺史隨王子隆至鎮,遣別駕宗哲致勞問,測笑曰:「貴賤理隔,何以及此。」竟不答。建武二年,征為司徒主簿,不就,卒。

譯文

宗測字敬微,是南陽人,南朝宋時徵士宗炳的孫子。宗測年輕的時候好靜而不張揚,不喜歡人間俗事。(他)感嘆說:「我家裡很貧窮,雙親已經老了,我不能選擇職位做官了。先賢聖哲把不做官作為美談,我私下裡感到疑惑。如果真的不能暗中感動天地,盡行孝道,只是應當利用天道,分享地利。怎能享用朝廷豐厚的俸祿,為皇帝的重大事情擔憂呢?

州中推舉優秀人才,(推薦他作)主簿,他沒有接受任命。驃騎將軍豫章王徵召宗測為參軍,宗測答覆官府的徵召說:「為什麼胡亂傷害自由自在的海鳥,蠻橫地砍伐不問世事的山中的樹木?」母親去世了,宗測親自背泥土(下葬),(在墓邊)種植松柏。豫章王又派人送信來請他做官,召他為參軍。宗測回答:「我的本性和魚兒鳥兒相同,喜歡停息在山間林泉間。我眷戀着松竹美景,輕視而不太認識人間做官仕進的道路。我在山間遊憩,在激流中沖盪,有點像瘋狂的人。突然間不知道老年的到來,現在我鬢髮已經蒼白,怎能承受時不時的督促責難,不讓魚兒傾慕自由自在的鳥兒呢?」永明三年,皇帝下詔徵召宗測為太子舍人,他不去赴任。

宗測想要去名山游賞,就在牆壁上畫下他的祖父宗炳所畫的《尚子平圖》。宗測的長子在京城做官,了解到父親這個心意,就辭去朝中官職,回到南郡作縣丞,宗測把家事託付給兒子。刺史安陸王蕭子敬、長史劉寅以下的眾人都贈送錢物給宗測,宗測一概不接受。他只拿了《老子》《莊子》兩部書隨身攜帶。子孫們拜別宗測,悲傷地哭泣,宗測長嘯一聲,看都不看他們一眼,就往廬山去了,住在他的祖父宗炳的老宅中。

魚復侯子響作江州地方官,派人拿豐厚的東西贈給他。宗測說:「我年輕的時候有瘋狂之病,尋訪名山採摘草藥,從老遠的地方來到這裡。估計着自己的食量吃松果,估量着自己的身形穿草木作成的衣服,心境淡然,已經很滿足了,怎能接受這樣的突然的施捨!」子響命人駕車去訪問他,宗測避開不相見。後來子響沒有通告徑直來了,突然到達宗測所住的地方,宗測沒有辦法,(只好接待他),卻只是帶着頭巾穿着粗布短襖面對他,一直不和他說一句話,子響很不高興地回去了。尚書令王儉送給宗測草做的墊子。

不久以後,宗測送弟弟靈柩往西回家,仍然留住在永業寺老屋子裡,不和客人來往,只是和志同道合的庾易、劉虬、宗人之尚等來往清談。刺史隨王蕭子隆到任,派遣別駕宗哲前往慰勞問候。宗測笑道:「貴人賤人按理應該分開,為什麼(對我關照)到這個地步?」一直沒有回訪答謝。建武二年,官方徵召宗測為司徒主簿,(他)不接受,後來去世了。[2]

作者簡介

 李延壽,生卒年待考。唐代史學家,今河南安陽市人。貞觀年間,做過太子典膳丞崇賢館學士,後任御史台主簿,官至符璽郎,兼修國史。他曾參加過官修的《隋書》、《五代史志》(即《經籍志》)、 《晉書》及當朝國史的修撰,還獨立撰成《南史》、《北史》和《太宗政典》(已佚)。《新唐書》對兩書評價頗高,稱「其書頗有條理,刪落釀辭,過本書遠甚。」。[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