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 作者:蘇軾


原文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 [宋] 蘇軾 晚景落瓊杯。照眼雲山翠作堆。認得岷峨春雪浪,初來。萬頃蒲萄漲淥醅。暮雨暗陽台。亂灑高樓濕粉腮。一陣東風來捲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開。 [1]

譯文

夕陽美麗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里,青山綠樹把一杯的玉液都染綠了。認得這杯中瓊漿是故鄉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初次看來,萬頃的江水都好像那尚未過濾的酒。 陽台山上春雨忽至,胡亂地灑在歌樓打濕了美人的粉腮。忽然一陣東風捲地而來,吹散了雲雨,落日的餘暉從烏雲縫隙中斜射出來,染紅了半邊天。

注釋

南鄉子: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原為單調,南唐馮延巳始增為雙調。雙調平韻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用韻。另有五十八字體。又名《好離鄉》、《蕉葉怨》等。 晚景:指夕陽之景。景,日光。瓊杯:玉杯。 照眼:耀眼。翠作堆:形容綠色之盛。 岷峨(mín é):四川境內岷山山脈北支,峨眉山傍其南。而眉山距峨眉甚近,故作者常以之代指家鄉。 淥醅(pēi):美酒。蒲萄:即葡萄。此處與「淥醅」均喻江水澄澈碧綠。 陽台:地名,傳說在四川巫山。宋玉《高唐賦》:」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此指歌女所處之所,亦即下句之歌台。 粉腮:歌女的香腮。 吹回:指風吹雨散。 落照:落日之光。

名家點評

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公居亭中,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坌入。若有所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 [2]


賞析

此詞作於元豐四年(1081 ),系作者在黃州臨皋亭所作。詞中描寫一個春日傍晚的即景,上片寫春日晚景,下片雨降復晴。 首句謂:端起玉杯,只見落日斜照,青翠的雲山倒映在酒杯中 ,把一杯玉液都染綠了 。詞人忽然覺得,這杯瓊漿是那樣熟悉,是那樣有情,仿佛是老朋友似的。原來那碧綠的色彩,和滿江的春水相似,春水則是故鄉的岷山、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來的。 上片由倒影看到了天空,由酒的顏色而寫到江水,由江水而想到岷峨,最後居然認為江水就是酒,仿佛這個小小的酒杯可以盛下整個世界。如此獨特的空間意識,正是蘇軾曠達、寬廣的胸懷的表現。 「春雨暗陽台,亂灑歌樓濕粉腮 。」用「暗」和「亂」寫春雨,抓住了春雨飄忽不定、倏來倏往的特徵。來得突然,使人們不及迴避,才能打濕美人的粉腮。既有瓊杯美酒,又有美人粉腮,這場雨似乎擾亂了歡宴,真不是時候。但是,忽然有一陣東風捲地而來,吹散了雲雨,落日的餘暉從雲縫中斜射出來,把半邊天染紅 ,碧綠的江水也被染紅了一半 ,景色奇麗,更勝於前。 詞的上片,由酒杯而雲山,而江水,而岷峨,這是詞人形象思維的過程,也是詞外在的邏輯。藝術聯想和想象的動力是情感。罪系黃州的蘇東坡,端起酒杯 ,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正是這種情感作為動力,他的聯想才最終指向故鄉岷峨即蜀中,才產生了杯中之酒是岷峨的雪水這種奇特的心理。思鄉之情是詞的上片的內在邏輯。詞的下片描繪倏忽變化的自然景觀,給人動盪不定、神奇瑰麗的感覺。在政治鬥爭中遭到挫折的蘇東坡,對自然界倏忽變化的敏感,由此可見一斑。整個一首詞神氣貫通、融為一體。思鄉與人生的感慨盡得表現,正所謂「不着一字」而「盡得風流」。[3]


作者簡介

蘇東坡,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舉進士,復舉制科。治平中,入判登聞鼓院。熙寧中,上書反對王安石新法,遷通判杭州,徙知徐、湖等州。因作詩諷新法,被捕入御史獄,貶黃州團練副使、安置黃州。元祐初,授翰林學士,四年(1089),出知杭州。召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旋出知潁州,徙揚州。以兵部尚書召還,改禮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讀兩學士。哲宗親政,出知定州。紹聖初,御史劾其譏諷先朝罪,貶寧遠軍節度副使,安置惠州,再貶昌化。徽宗即位後赦還,病死於常州。追諡文忠。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入唐宋八大家之列。著有《東坡集》四十卷、《後集》二十卷、《內製》十卷、《外製》三卷及《和陶詩》四卷等。[4]

參考文獻

  1.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詩詞名句網
  2.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新浪博客「尊重自己的尺度」
  3. 南鄉子·晚景落瓊杯,古詩詞錄網
  4. 蘇軾,國學大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