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單田芳——總對自己「吼一嗓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單田芳——總對自己「吼一嗓子」,人物故事。[1]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單田芳


單田芳很早就出名了。那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初,他年紀輕輕的,就住上了小洋樓,騎上了鳳凰牌自行車——這車可不亞於當今的小汽車,平日也總是趾高氣揚的。這很遭人嫉妒。「文 革」一來,他可就倒了大霉,他被打成了現行反 革 命,下放到農村被管制勞動。  


一天,單田芳來到村前的小河邊,他向着河水對自己「吼了一嗓子」:「單田芳,你有今天,活該!」這一吼,似乎讓他吼上了癮。  


1979年,單田芳被平反,時年44歲的他重新回到了闊別10年的三尺書台。很快,單田芳坐進了鞍山市廣播電台的錄音棚。接着,他從東北擁書入關,接二連三地推出了長篇評書《明英烈》《三國演義》《白眉大俠》《水滸傳》《三俠五義》等,可以說當時整個中國無不為他嬉笑怒罵的東北方言所折服。當時他還是單位的一位負責人。他想自己可以吃上一碗安穩飯了。就在他又有些洋洋得意時,單田芳對自己又「吼了一嗓子」:「不可安於現狀,要砸爛自己的『鐵飯碗』,去做一名文化個體戶!」  


這年單田芳50歲,他辦了提前退休手續,開始挑旗單幹。此時,單田芳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三俠劍》等評書作品後,於1993年,他的近代歷史評書《百年風雲》又在各個電台熱播。這種錢也沒有少掙,想去哪兒就去哪兒,愛幹啥就幹啥的日子讓他感到無比愜意。  


正在他心滿意得之際,單田芳又對自己「吼了一嗓子」:「你不要總想着待在鞍山老家自在,要移師北京,去干一番更大的事業!」在一次活動中,正好有供職於《北京青年報》的肖建陸對他說:「單老,您老的書迷數以億計,不如我們合作成立一家文化藝術傳播公司,包裝您的評書作品,絕對市場廣闊!」肖建陸的話正合單田芳的心意。1995年夏天,北京市單田芳藝術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掛牌營業。  


老天爺大約總喜歡考驗人,他們公司的第一單生意就做砸了。公司投資錄製的單田芳的評書盒帶鮮有人問津。投入了一定資金的北京廣播學院視聽中心覺得公司前景堪憂,於是立即撤股。單田芳對也入了股份的肖建陸說:「公司就剩我倆了,還有啥突圍的好辦法嗎?」肖建陸似乎早就考慮好了:「單老,可以將您的傳統評書改編成電視劇。」  


這可是一種很有前途然而風險也更大的嘗試。單田芳負責劇本,肖建陸張羅資金。劇本好辦,單田芳的腦子裡有的是東西,可資金難求,因為這種投資不是一個小數目。終於有一位是單田芳的「粉絲」的房地產公司的老闆願意投資300萬元。  他們常常日以繼夜地連軸轉,通過一年多的苦幹,先後拍攝出了《風塵豪客》《山河淚》兩部電視連續劇。初涉影視圈的他們終究只是門外漢,因「行業壁壘」,片子的銷售一時竟成了「老大難」,公司入不敷出。  


可單田芳並沒有退縮之意。通過苦苦摸索,兩三年後,他們的公司終於有了轉機。5年後,他們找到了既適合自身也適應市場的經營模式。從2000年開始,公司每年上繳利稅多達100多萬元。  


如今,年逾70的單田芳儼然成了一位財大氣粗的闊老闆。可他並不滿足,他說,在前進的道路上,總不要忘記對自己「吼一嗓子」,要回歸自己的評書事業,要在評書上為中國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對自己「吼一嗓子」,是對自己的一種解剖,是對「昨日之非」的一種堅定的告別,展示出的是勇於進取、敢於開拓的精神與風範。一個總能對自己「吼一嗓子」的人,那種清脆而又激越的吼聲會讓他青春永駐、前途寬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