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縣張集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單縣張集鄉位於單縣城東北25公里處,系蘇、魯兩省以及單縣、豐縣、金鄉縣三縣結合部。總面積78.5平方公里,人口5.2萬,轄50個行政村、99個自然村。該鄉人傑地靈,民風淳厚,物產豐富,基礎設施完善,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1]
鄉轄區內現有五處農貿市場,是農村商品流通的集散地,貿易十分活躍。鄉政府所在地張集農貿市場,現有建材、服裝、百貨、糧食、蔬菜、牲畜等主要貿易市場。每逢集日,兩省三縣的商賈雲集,貨物聚散,交易紅火,市場繁榮,成為全鄉經濟發展的龍頭。
中文名: 張集鄉
地理位置: 單縣城東北25公里處
面 積: 78.5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5.2萬
歷史沿革
張集鄉,建制於明朝洪武年間,因臨惠河,始稱臨河集,後因該集住戶張氏家族興旺,更名為張集。
1941年,該鄉馬橋村曾成為抗日民主政府湖西專區所在地,成為單縣革命老區之一,曾有「銀九區」的美譽。
1958年,成立張集公社。
1984年,社改鄉時,由張集人民公社更名為張集鄉,沿襲至今。
豐富物產
主要農作物有棉花、大蒜、大蔥、玉米、小麥、西瓜、蔬菜、食用菌等。
近幾年,該鄉大力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農業無公害蔬菜面積已發展到2萬畝,棉花、大蒜、食用菌已成為主導產業。棉花面積已達4萬畝,所產棉花質地純白,棉絨纖長,出絨率高。大蒜面積3萬畝,所產白皮大蒜個頭大,產量高,口味純正。食用菌面積已達20萬平方米,所產雙孢菇個頭適中,孢大腿短,營養豐富,口感極好。西瓜種植2萬畝,年產優質西瓜4萬噸,西瓜個大、味甜、沙瓤、皮厚耐貯運。養殖業以生豬、山羊和魯西南黃牛為主。生豬年出欄量在4萬頭以上,山羊年存欄量15萬隻,黃牛年存量2萬頭。
基礎設施
該鄉交通便利,單魚路(單縣─魚台),單豐北路(單縣─豐縣)貫穿全境,終張路、張馬路、張和路縱橫全鄉,溝通周邊鄉鎮。
全鄉50個行政村都已通了程控電話、有線電視、柏油路,引水溝渠縱橫全鄉形成網絡。
小城鎮建設已初具規模,東西大街長2華里,500餘工商戶已正式營業,成為全鄉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社會環境
全鄉有衛生院2所;中小學、幼兒園10所;敬老院1所。
張集鄉重視美麗鄉村建設,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建設目標為主題,以「美麗張集、和諧張集、幸福張集」為目標,圍繞治髒治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極力推進張集鄉政府駐地建成區環境整治建設,在創新特色、打造亮點上下功夫、做文章,助力實現張集鄉「生態環境優美、鄉風人文和美、群眾生活甜美」的願景。
張集鄉在鄉政府駐地張集社區實施鄉鎮美麗鄉村和中心村建設,重點開展駐地建成區「兩治理一加強」,治髒、治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工作,改善人居環境。連日來,倒排工期,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度,各施工單位均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施工,力爭在年底前完成此項民生工程。
該鄉美麗鄉村建設2個項目,共涉及11個招投標項目,前期招投標工作已全部結束;涉及8家中標單位,所有項目均已在10月10日開工。路邊隨意堆放的沙堆和垃圾雜物正在逐步清理;自行建造的違章車棚,經多方協商,戶主已決定自行拆除;杆線、樹木徵收已簽訂協議,隨即將集中移除;污水、雨水管網設施正在按要求埋設,路燈建設和電網管線鋪設正在施工中。
據了解,張集鄉投入550萬元進行集貿市場、道路整治、改水改廁、治髒治亂、健身廣場項目、道排工程、綠化工程7項美麗鄉鎮駐地建設;投入300萬進行立面整治、標識系統建設、鎮區出入口整治、村郵村站改造、景觀塘建設5項張集社區中心村美麗鄉村建設。修建1500平米的休閒公園,配套的污水處理設施2座。項目完工後將大大改善群眾的生活環境,實現「道路硬化、衛生淨化、環境美化、村莊亮化」的美麗鄉村。
旅遊資源
張集鄉河灣村的劉氏宗祠,系清代廬州名儒劉福慶於1862年主持興建的,祠堂為庭院式,兩路兩廂,建築面積244平方米。木結構,雕樑畫棟,古樸典雅。院內植紅、白牡丹各1株,高約1米,花簇直徑1.5米。
視頻
旅遊發現:遊覽肥東縣張集鄉,發現了與眾不同的牡丹和這個玉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