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協(拼音:xié)是漢語常用字,初文見於商代甲骨文。"協"的本義指許多人協力合作,如:協同、協商。又有調和、和諧的意思,如:協調、協和。引申指幫助、輔助,如:協辦、協理、協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協

外文名; assist; help; aid

拼音; xié

注音; ㄒㄧㄝˊ

部首; 十

總筆畫; 6

繁體; 協

異體; 劦、葉、旪、恊、ࠦ�、૝�

鄭碼; EDYO

五筆; FLWY

倉頡; JKSC

造字法; 會意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四角號碼; 44030

字級; 一級(0383)

統一碼; U+534F

平水韻; 入聲十六葉

字源解說

會意字。字形由表示眾多的"十"和表示把許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劦"字組成。"劦"與"協"在甲骨文中本是一個字,在小篆中才分成兩個字。甲骨文形體較多,有的甲骨文像三個"力"並列在一起的樣子(圖6)。這裡的"力"是耕田的工具,即耒。整個字形表示很多人一同耕作;有的上面是三個"力"字,下面是一個"口"字(圖1),表示很多的人在一起合力同聲。後來,這個字下半部的"口"字在小篆中變成了"十"字旁;有的字下從二犬或三犬(圖2、11、12),表示多犬合力耕田,亦示協同之意。

還有一系從十、從口,現作"葉",是為"協"的異體,表示眾口同聲之意。甲骨文為上下結構,如圖3,後皆為左右結構。《說文》古文"口"旁訛為"曰",寫作"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從曰與口同意。蓋同言之和也。""葉"現為"葉(yè)"的簡化字。另有異體作"恊",表示萬眾一心,目標一致,合作努力。現代簡化時,將"劦"的兩個"力"簡化為兩點,寫作"協"。[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