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溪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溪鎮位於華寧縣城南部,滇中經濟區和滇南經濟區的交通連接線上,華盤二級公路穿境而過。古稱"華兮",乃彝語"花絮"之諧音,意為草木繁茂。華溪鎮系高海拔、低緯度內陸地區,境內地形地貌複雜,高山、河谷、深澗、坡地相互交錯。屬亞熱帶氣候,四季平和,夏無酷暑,冬少嚴寒,乾濕季節分明。年平均氣溫19.5℃,最低溫度5℃,最高溫度37℃。年平均降雨量930 毫米,雨季集中在6、7、8三個月。年平均日照2190小時,無霜期350天,素有"天然溫室"之美稱。[1]

簡介

華溪原名"華兮",彝語"花絮"之諧音,有花繁林茂,溪水長流之意。位於玉溪市的東南部、縣境南部的曲江河畔,地處東經102°50′-103°05′,北緯23°59′-24°08′之間。

與本縣盤溪鎮山水相連,南與建水縣的利民鄉隔河相望,西接通海縣的里山鄉楊廣鎮,北靠本縣的寧州鎮,為兩州市(紅河州、玉溪市)三縣(華寧、通海、建水)的交界處。鎮政府駐地在華溪村,位於華盤公路的中間,距縣城27公里,距盤溪26公里。全鎮東西橫越24.5公里,南北寬不足2公里,俗稱"華溪一條槽",土地總面積為139.3平方千米。

華溪鎮鎮政府距離華寧縣城27公里、玉溪市82公里、省城昆明170公里。幅員面積139.3平方千米,轄村民委員會6個,村民小組47個,自然村51個。海拔1215米,年平均氣溫19.5℃,森林覆蓋率達75%。屬亞熱帶低熱河谷氣候,適宜種植柑桔、甘蔗、烤煙、稻穀、包穀及冬早蔬菜,盛產優質柑桔、冬早蔬菜。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0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56元,本級財政收入312.2萬元。

2005年華溪鎮被評為"玉溪市文明城鎮創建"先進城鎮,2006年通過省級生態鄉鎮驗收, 2007年被省政府正式命名為"雲南省生態鄉鎮",以休閒度假、觀光旅遊為特色的生態鎮已初具雛形。面對新的發展機遇,華溪鎮黨委、政府將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圍繞"鞏固提升第一產業,做大做強第三產業"的總體思路,突出生態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兩個重點,努力完成推進產業機構優化升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平安和諧華溪三大任務,實施"生態立鎮、農業穩鎮、商業活鎮、旅遊興鎮"四大戰略,狠抓經果、旅遊文化、烤煙、蔬菜、畜牧五大產業,全力打造"雲南桔鄉"品牌,不斷促進經濟、文化和社會全面協調發展。[2]

文化歷史

華溪鎮歷史悠久,明洪武年間,漢軍就在境內紮營屯墾。清代初年逐漸沿曲江、華溪河兩岸形成村落,自清乾隆二十九年(1765年)開阜至今,已有240餘年的歷史。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7%,具有濃厚的彝族民族文化底蘊。鎮中心小學還將彝族煙盒舞引進校園,編製成煙盒操,以傳承這一民族文化。在夜幕下,廣場上、街道旁,勞作一天的群眾三五成群的跳起煙盒舞、響竿舞等民族舞蹈,濃郁的彝家風情在這裡得到充分的展現。1949年7月普朝柱同志以教書為名進駐獨家村,張發昌同志以教師身份進駐甫甸小學,從事地下組織活動、開展征糧工作,組建農會。1949年12月華溪和平解放。1950年4月21日華溪鄉人民政府副主席楊春達叛變,聯合地方反動地霸張鳳堂、白紹貴、陸萬和、張雲清等匪首,糾集眾匪進行反革命暴動,闖入鄉政府將我征糧幹部張發昌、孫從武、李行嘉等人捆綁吊打,並將張發昌拉到跳石頭殺害。1950年4月30日護鄉團、盤溪基幹民兵、解放軍某部某團、曲溪縣獨立大隊,分別從華寧 、盤溪、曲溪三路出發再次圍巢華溪暴動土匪。圖為圍剿華溪土匪的炮台之一。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要以鞏固提升第一為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華溪鎮是典型的農業鎮,全鎮17500畝柑桔,已形成以柑桔為主的經果產業,就進一步推進我鎮新農村建設工作,須走"鞏固提升柑桔產業,做大做強第三產業"的增收路子。

新農村見建設要以村容整治為突破口。農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條件的影響較大,因而發展現代農業必須着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11年的新農村建設,要以項目為突破口,以城鎮建設帶動農村發展,認真做好村容整治、村內道路硬化等民心工程,夯實農村基礎設施,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硬件保障。

新農村建設要與宣傳工作相結合。新農村建設,單靠上級給項目建設不是新農村,還需與農村宣傳思想工作相結合。只有緊緊圍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在實踐中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着力創新內容、創新方式、創新手段,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動力和思想基礎。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深入開展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的宣傳教育活動,進一步增強農民群眾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自覺性和創造性。

新農村建設要以項目督查為保障。新農村建設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為使新農村項目工程惠及群眾,鎮政府進一步加強領導,實行每月零報告制度,完善督查責任"層級追究"制,並將督查結果作為年終考核重要內容,確保新農村建設健康有序推進。[3]

人口衛生

全鎮轄獨家村、華溪村、甫甸村、黑牛白村、小寨村、大新寨村6個村委會,47個村民小組,13441人(2017),居住着彝、漢、苗等十多個民族。

已建鎮級衛生院1個,鎮級計劃生育服務站1個,村級衛生所6個。鎮、村衛生所的建立,為華溪群眾提供了方便、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小病在村衛生所,大病進鎮衛生院。已基本形成了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指導"六位一體"的衛生服務體系。

基礎建設

2008年全鎮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47個,達100%;47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內道路硬化,占100%;建設科技文化活動室及娛樂、待客處為一體的公共設施36個,占76.6 %;有公廁的村民小組33個,占70%;建有沼氣池2723口,占宜建池戶的99%,三配套率達93%;建有小水庫1個,小壩塘7個,小水窖4400口;建有柑桔批發市場1個,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全國柑桔定點批發市場";建有停車場1個,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在全市率先成立華溪村委會華溪街白石箐抽水站農業灌溉用水協會,全鎮水利化程度達81.9%;建有村組地面衛星接收站6座,電視差轉台6座,調頻廣播差轉台1座,電視基本普及,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536門,電話機用戶1156戶,城鎮電話普及率達75%以上,移動電話通訊覆蓋華溪鎮全境。

文化教育

有鎮文化站1個,村組文化室17個,農村業餘文藝隊8支,基本能滿足村民對學習科技、文化知識的需求。 有初級中學1所,村級小學6所,學前教育班7個。2008年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100%,畢業率達100%。九年制義務教育在普及的基礎上得到鞏固和提升,2005年4月,鎮中心小學成功晉升為"雲南省一級三等示範學校"。

農村經濟

2008年,華溪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有關精神,以發展為主題,市場為導向,農民增收為核心,積極採取各項措施,增加農業基礎投入,努力改善生產條件,強化服務,提高科技到位率,實施科技入戶工程,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007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56元。蚱蚌農民梅清林發明的"華茄一號"是一項茄子高產優質栽培新技術,先後獲2000年玉溪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第十三屆全國發明展覽比賽銀獎。2006年蚱蚌村農民梅志福獲"全國星火致富帶頭人"殊榮。華溪五組農民楊志偉在常規灌水和以色列滴灌技術的基礎上,首次在本地柑桔園內發明使用了噴灌技術,柑桔噴灌新技術是華溪桔農的一項創舉,歷經"漫灌-滴灌-噴灌"過程,是目前柑桔生產上值得大力推廣的先進技術。

柑桔產業

柑桔是華溪鎮的主導產業。華溪柑桔生產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步,經過20年的發展形成了規模,成為華溪的"命脈"產業。至2007年底,全鎮柑桔種植面積1.75萬畝,種植品種以特早熟、早熟溫洲蜜柑為主,產量3.12萬噸,柑桔總收入4777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9161萬元的52%,占全鎮農業總收入7262萬元的66%,柑桔種植戶直接柑桔收入戶均12000元以上,人均3600元,戶均柑桔收入10萬元以上的桔農有50餘戶,2萬元以上的桔農有750餘戶,以桔園為載體開辦了農家樂7戶。目前,全鎮有從事柑桔生產、營銷的龍頭公司、基地9家,成立了柑桔產業協會和柑桔生產專業合作社,有選果機24台,協會會員450戶,下設華溪、甫甸兩個分會,向組織化、標準化、公司化的方向發展,產品銷售市場覆蓋東南亞各國及國內各大市場;全鎮柑桔科技服務體系初步建立,鎮村有專門從事柑桔生產技術指導的農藝師3人、助理農藝師9人,種植柑桔42個村民小組各組有2-3名鄉土人才骨幹開展科技推廣工作。

華溪柑桔達到了規模化、專業化生產水平,中國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以"早熟、優質"的產品特色走俏市場,堪稱"雲南蜜桔第一鎮"。

招商引資

區位優越。穿境而過的華盤二級公路是雲南出境通道幹線213國道(昆曼公路)和326國道(昆河公路)的連接線,是滇中經濟區和滇南經濟區的連接紐帶,東出紅河、文山、曲靖三地州,西入玉溪、昆明,進入全省交通網。

資源豐富。華溪柑桔被中國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為A級綠色食品,以"早熟、優質"的產品特色走俏市場,二年後年柑桔產量將達40000噸以上;小鋪子核桃、竹編工藝、林下養殖生態土雞、華茄一號、華溪醬菜、花江鰍、干米線、生態特禽,可供可賞可食的香櫞、佛手等獨具華溪特色的農特產品開發潛力較大。

政府服務。秉持規範、透明、誠實、守信、熱情、高效的宗旨,最大限度地為投資者提供低成本、高回報的投資環境。

民風民俗

華溪鎮是一個典型的彝族鄉鎮,經多年的發展,彝家人已經被漢族文化慢慢同化,但在這裡彝族的獨特風情還是不時可見,彝族的"三道紅"服飾,具有濃烈特色的彝族民居--土掌房,每年農曆二月舉行的彝族傳統節日--"祭龍節"。村民最喜愛和最有特色的娛樂方式就是跳樂、響杆舞、彝族對歌,只要有人號召或逢節日,村民就穿上自己喜愛的民族服裝,聚集一堂,歡快起舞,整個場面洋溢在歡樂的海洋之中。集市上總會有驚喜,根據季節情況,可以買到當地小有名氣的平田藕、旱鴨、大鵝等特產和野山藥、草烏等山珍;在香氣飄起的地方,你可以和當地的彝族老表平起平坐,一起品嘗特色的白天燒烤,同飲彝族的米酒。拉咱村作為全鎮唯一的一個苗族村寨,村民之間互相說本民族的語言--苗語,有自己的民族服飾,該村婚喪嫁娶與漢族不同。採花山是苗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是苗族男女青年談戀愛的一個場所。男女雙方通過花山節上的對唱交流感情,中意領回家中居住,請家族叔伯做媒說和。然後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雙方家庭舉辦婚禮,組成家庭。在喪葬上敲老牛是苗族的一個傳統,苗族老人去世後要拉一頭老牛敲死,予款待親朋好友,現在該民風已有所改變,一般不在延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