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華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華服

 

 

 

2006年3月17日,上海國際服裝文化節國際服裝論壇以「和諧·時尚·國服」為主題,邀請海內外專家為中國國服尋找答案。許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紛紛提出建議,要求國家正式確立恢復國服。

華服簡介

華服本意指華麗的服裝 ,見新華字典關於華字詳解,有關華服詞條。專門指代中國傳統民族服飾時,漢服、漢裝即中國傳統民族服飾,主要是指約公元前21世紀在至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近4000年中,以華夏(漢後又稱漢族)民族文化為基礎,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和風貌性格,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的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漢服)」是從夏商周時期到明朝,華夏(漢)民族所着的、具有濃郁華夏(漢)民族風格的一系列華夏(漢)民族服飾的總體集合。 釋義

1、華麗、美麗的服飾。

2、漢文化群體的着裝服飾。

實物時期

在有現有考古實物支持的年代之前,一些古籍的觀點認為,漢族(及其先民)已有獨特的服裝體系了。

例如,《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史記》卷一 五帝本紀 第一)

有人認為(註:無充分的考古資料支援):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黃帝時代冕冠出現,服飾制度逐漸形成。夏商以後,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時,逐漸完備。周代後期,由於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特別是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諸侯國間的衣冠服飾及風俗習慣上都開始有著明顯的不同。並創造深衣。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徵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徵。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深衣》孔氏正義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其制,詳見《禮記·深衣》。最要者為「續衽,鈎邊。要縫半下。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拙之及肘……袂圓以應規,曲夾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總之,深衣之制,實為古衣之首,深衣之領袖群衣,不獨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時間上,流行最久。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君臣冠冕服》雲:「按三代時,衣服之制,其可考見者,雖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廣。玄端則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則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至於深衣,則裁製縫衽,動合禮法,故賤者可服,貴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養老,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視私,庶人服之以賓祭,蓋亦未嘗有等級也。端衣不削幅,不邪殺,不圓袂,不繼掩,不侈袂。其衡長八尺八寸,每幅長廣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謂之端。其裳,前三幅,後四幅,要有辟積無數,謂之唯裳。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華夏漢服制度自周代至明代,三千年來基本特徵沒有發生大的改變。直到三百多年前的清朝滿族統治,實行剃髮易服政策,這一服飾制才崩潰,衣冠傳承僅限於僧人、道士。1644年甲申國難明朝滅亡,隨着清軍入關,清朝統治者為了更好鞏固政權,統治漢族,而強制推行滿洲髮型和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史稱「剃髮易服」。這使得漢服迅速消亡。當時孔子的後裔衍聖公孔聞謤上書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家服飾,說:「先聖為典禮之宗……定禮之大要莫於冠服……惟臣家衣冠,三千年來未曾變易……」,遭到多爾袞拒絕。儘管如此,孔府仍然私下保留了大量明朝制式的服裝。

辛亥革命推翻滿洲專制王朝的統治,但很快國家陷入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國家動盪不安,民族自信極度寥落,反傳統思想盛行。如在新文化運動過程中,錢玄同曾提出了廢孔學、廢漢文、滅道教等過激主張,連魯迅也曾極力主張廢除漢字。人們在膜拜西方文化中,改穿西式服裝,未恢復漢服。到了21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的發展,國人民族自信稍復,開始審視自己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一些人又重新宣導恢復民族傳統服飾並身著漢服進行推廣。

馬褂、旗袍是滿裝的改良及其延續,跟中國傳統民族服裝差別較大,無法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服飾上的主要特點為圓領斜襟,斜襟雖然在外表上有些形似,但是不論是裁剪還是在穿着方式上,都和中國的民族服裝有很大出入。最關鍵在於,馬褂、旗袍等服飾的審美,夾雜了很多非中國傳統審美。由於強制性原因,真正傳統意義上的簡潔、大氣的中國服飾審美,在清代幾乎消失殆盡,更是很難找到痕跡。

特點樣式

特點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繫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配飾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

女子髮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髮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髮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網上文化

近年有許多年輕網友在網上結識,然後約定著漢服在公共場合見面。

近年來,以一部青年為主體,以網際網路為載體,出現了「恢復漢服」運動。並一起了很大反響和爭議。正以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問題:

漢民族服裝儘管受到其他民族服飾的影響,但其基本民族特徵則並未改變,只有各朝流行時尚花色品種習慣穿法的不同。

各民族的民族傳統服裝都是從古代發展過來的,這正是民族性與傳統性的體現。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民族傳統、民族文化的代表。漢族服裝又是漢族的文化的載體,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文化對社會的和諧發展所起到的作用。推行漢服,有利於漢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利於提高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在現代恢復漢服十分必要。可在有民族特色的節日、盛大慶典、婚禮、壽辰、喪禮以及休閒時穿著漢服的禮服和常服。

交領右衽為主流,間或有盤領、翻領、對領、對襟款式。上衣下裳,深衣制。隱扣系帶,很少使用明裝的扣子,基本都是以帶子來固定的,即使有扣子,或藏於不可見處,或藏於較少被人看到的地方。漢服中,純黑、純白有特殊含義,不可隨便以全黑或全白裝束示人。

常被漢服復興者們穿着的漢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圓領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等。

●曲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到兩晉基本絕跡,到明朝已屬於「古裝」 。

●直裾:流行於秦漢時期,後來朱子深衣繼承此款式。

●高腰襦裙:隋唐女子流行時裝,同期流行的貴族釵鈿大禮衣,就是日本和服十二單的鼻祖,日本和服在唐朝基本定型。

●襦裙:作為女子服裝,她幾乎在各個朝代都是基本款式。

●圓領袍衫:自唐起,開始普遍穿着。宋明官服基本都是圓領的。並且明朝時期,韓國李氏王朝的朝服幾乎就是照搬明朝。韓國的韓服就是在明朝最終定型的。

●褙子:宋明時期的流行時裝,宋朝的禮服為大袖褙子,常服多為小袖褙子,並且為直領,胸前沒有任何紐襻,有生色領,明朝流行大袖直領對襟褙子,胸前用紐扣,稱為子母扣。

●朱子深衣:即,將傳統的上衣下裳分開剪裁,但縫合成一個整體名為深衣。朱子深衣為男子的祭服與大禮服,是中國式燕尾服。 ●玄端:周天子常服,後世公卿大臣的祭服,到了明代則為王室成員最高禮服,唐以後,在民間基本不使用。作為最重大祭奠的禮服。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