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半坡組詩:神話(楊煉詩歌)

《半坡組詩:神話》是詩人楊煉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目錄

作品原文

祖先的夕陽


一聲憤怒擊碎了萬年青的綠意

大地和天空驟然翻轉

烏鴉像一池黑睡蓮

驚叫着飛過每個黃昏

零亂散失的竹簡,歷史的小小片斷


從另一種現實中,石頭

登上峭崖,復原了自己的面孔


祖先的夕陽

落進我懷裡

像這隻盛滿過生命泉水的尖底瓶

一顆祈願補天的五彩的心

茫茫沙原,從地平線向我逼近

離去石頭,歸來石頭

我是一座活的雕塑


哦紅褐色的光,照耀同一片黃土

那兒,起伏着我童年的茅屋

松樹和青銅器,在山坳里默默佇立

優美的動物獻出溫暖的花紋

骨珠串成的日子

我的大地膚色的孩子

當夢發白,飽含澆灌萬物之水

第一個單音詞,喃喃誕生


我游遍白晝的河灘,一條蛇尾

拍打飛鳥時的時間,化為龍

我走向黑夜的岩谷,一雙手掌

摸索無聲的壁畫,變成鷹


早已不是少女,在這裡一跪千載——

而把太陽追趕得無處藏身的勇士

被風暴般的欲望折斷了雄渾的背影

震顫着寂寞大海的鳥兒

註定填補滿自己淺淺的靈魂

第九顆烈日掙扎死去

弓弦和痛苦,卻徒然鳴響

一個女人只能清冷地奔向月亮

在另一種光中活着

回過頭,沉思已成往日的世界


無窮歲月的播種者啊

只有這一片黃昏能觸摸你幽暗的永恆

告訴我:金燦燦的膚色究竟意味着什麼

果實纍纍的生命在綠色藤蔓上搖曳

我的靈魂到底收穫過什麼


六條龍倒在腳下,懷抱一座深淵

這石頭,以原始的強勁,悠悠書寫

最古老的種族蔓延成一片高原

崩塌之後廢棄之後,不加雕琢的美

經終空曠的真實,朗讀風聲

我一千次死亡再生為神


看呵,和綠色的田野糾纏不清的早晨

每天的未卜之辭,像一堆灰燼

而大地另一面,太陽的希望的篝火

灼傷第一個撒下小麥的人

第一個用血液搖撼海洋的人

固定在邊緣,永遠是第一次——


一座母親的雕像

俯瞰這沉默的國度

站在峭崖般高大的基座上

懷抱的尖底瓶

永遠空了


我在萬年青一樣層層疊疊的歲月中期待着

眼睛從未離開沉入波濤的祖先的夕陽

又一次夢見那片蔚藍正從手上徐徐升起

作者簡介

楊煉(1955-),男,出生於瑞士伯爾尼,祖籍山東,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獎」評委。[1]

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昌平縣插隊,之後開始寫詩,並成為《今天》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楊煉以長詩《諾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國內地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同年在北京與芒克、多多等創立「倖存者詩歌俱樂部」。[2]

楊煉的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兼及文學與藝術批評。其詩集八種、散文集兩種,與眾多文章已被譯成二十餘種外文,在各國出版。他不停參加世界文學、藝術及學術活動,被稱為當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之一。《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等被稱為楊煉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處》以特定的組詩形式,把外在漂流轉為一場內心之旅。《同心圓》更是取消了時間概念,直指人性不變之處境。[3]

如果說,楊煉屬於當代中國最早達成了詩的自覺、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並用以指導自身寫作的詩人之一,那首先是因為他最早深切體驗並透徹反思了母語現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一顆無法孵化的心獨自醒來」(《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獨的漂泊之旅啟程的時刻。[4]

從澳大利亞到新西蘭,到美國到德國再到英國,二十年來楊煉漂泊的足跡印遍了大半個世界,其要旨或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以生存方式的簡約,換取精神宇宙的豐富。在他的身後,不斷矗立起以他所鍾愛的組詩形式構成的紙上建築群。那是他的世界,一個足以與他走過的世界相對稱的同樣浩瀚,同樣深邃,同樣生生不息的漢語詩歌世界:《面具與鱷魚》(1989)、《無人稱》(1991)、《大海停止之處》(1992—1993)、《同心圓》(1994—1997)、《十六行詩》(1998—1999)、《幸福鬼魂手記》(2000)、《李河谷的詩》(2001—2002)等。此外,他還以類組詩的結構創作了長篇散文《鬼話》(1990—1992,由16篇構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構成)、《骨灰瓮》(2000)、《月蝕的七個半夜》(2001,由7篇構成)等。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時期的二十餘篇理論、批評文章,如同由一個看不見的中心(虛無的中心)興發,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漣漪,構成了他創作自身的「同心圓」。「同心圓」既是他個體詩學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詩歌秩序圖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語言臨界點的方式。[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