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半坡組詩:石斧(楊煉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半坡組詩:石斧》是詩人楊煉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草

——樹

山谷的杯子

傾斜

——滿月

把我洗劫


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1]


穴居的夜

白骨和隕石

青苔泛濫

我,一顆無法孵化的心獨自醒來


沒有眼睛,只有風

沒有耳朵,只有草

沒有手臂,只有樹

和一片漸漸發黑的嘴唇

咬緊泥土

太高傲了以至不屑作流淚的夢


大地,無盡的朝聖

太陽的正午之光的絞索

早已勒緊

整個世界落在我身上

(白晝多麼和諧地退入黑夜)

盤古的手大禹的手

如今只剩下一隻手,我被埋葬


被歷史拋棄也拋棄歷史

石頭的復仇是石頭

善良,是千萬年後鋒利的一擊

把豹子殺死

把不知不覺充滿了罪惡的時間殺死


青苔,蜷縮,伸展

軟綿綿的,小心翼翼的騙子

來吧!黑暗,只對自己真實就夠了

我們已這樣彼此安慰着

看慣了一切

只能讓骯髒把純潔包裹起來

而純潔內部,又是一個更恐怖的夜

原子的地獄,無法拯救的地獄

渴望破碎,像火山在毀滅——


一道寒光,那唯一能等待的天使

我將徹底屬於我!


太高傲了

不屑於死儘管不得不死

素不相識的腳步(同謀犯最後的親吻)

滿月升起來

一片漸漸發黑的嘴唇


卜告

從誕生第一天就已發出


[1]「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引自迪蘭·托馬斯《哀歌》。

作者簡介

楊煉(1955-),男,出生於瑞士伯爾尼,祖籍山東,朦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利西斯獎」評委。[1]

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昌平縣插隊,之後開始寫詩,並成為《今天》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楊煉以長詩《諾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國內地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同年在北京與芒克、多多等創立「倖存者詩歌俱樂部」。[2]

楊煉的作品以詩和散文為主,兼及文學與藝術批評。其詩集八種、散文集兩種,與眾多文章已被譯成二十餘種外文,在各國出版。他不停參加世界文學、藝術及學術活動,被稱為當代中國文學最有代表性的聲音之一。《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等被稱為楊煉的代表作。《大海停止之處》以特定的組詩形式,把外在漂流轉為一場內心之旅。《同心圓》更是取消了時間概念,直指人性不變之處境。[3]

如果說,楊煉屬於當代中國最早達成了詩的自覺、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並用以指導自身寫作的詩人之一,那首先是因為他最早深切體驗並透徹反思了母語現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一顆無法孵化的心獨自醒來」(《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獨的漂泊之旅啟程的時刻。[4]

從澳大利亞到新西蘭,到美國到德國再到英國,二十年來楊煉漂泊的足跡印遍了大半個世界,其要旨或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以生存方式的簡約,換取精神宇宙的豐富。在他的身後,不斷矗立起以他所鍾愛的組詩形式構成的紙上建築群。那是他的世界,一個足以與他走過的世界相對稱的同樣浩瀚,同樣深邃,同樣生生不息的漢語詩歌世界:《面具與鱷魚》(1989)、《無人稱》(1991)、《大海停止之處》(1992—1993)、《同心圓》(1994—1997)、《十六行詩》(1998—1999)、《幸福鬼魂手記》(2000)、《李河谷的詩》(2001—2002)等。此外,他還以類組詩的結構創作了長篇散文《鬼話》(1990—1992,由16篇構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構成)、《骨灰瓮》(2000)、《月蝕的七個半夜》(2001,由7篇構成)等。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時期的二十餘篇理論、批評文章,如同由一個看不見的中心(虛無的中心)興發,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漣漪,構成了他創作自身的「同心圓」。「同心圓」既是他個體詩學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詩歌秩序圖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語言臨界點的方式。[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