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元日[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迎着和暖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

初升的太陽照耀着千家萬戶,都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注釋

元日:農曆正月初一,即春節。

爆竹:古人燒竹子時使竹子爆裂發出的響聲。用來驅鬼避邪,後來演變成放鞭炮。一(yí)歲除:一年已盡,「一」字用在第四聲(去聲)字的前面時,「一」變調,讀第二聲(陽平)。除,逝去。

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時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飲這種用屠蘇草浸泡的酒,以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

千門萬戶:形容門戶眾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

桃:桃符,古代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用桃木板寫上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懸掛在門旁,用來壓邪。也作春聯。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聯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作了此詩。

賞析

這是一首寫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於民間習俗,敏感地攝取了老百姓過春節時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細節:點燃爆竹,飲屠蘇酒,換新桃符,充分表現出過年的歡樂氣氛,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抒發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逢年過節燃放爆竹,這種習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續至今。古代風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蘇酒,然後用紅布把渣滓包起來,掛在門框上,用來「驅邪」和躲避瘟疫。

「千門萬戶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詩意,是說家家戶戶都沐浴在初春朝陽的光照之中。結尾一句描述轉發議論。掛桃符,這也是古代民間的一種習俗。「總把新桃換舊符」,是個壓縮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舊符」省略了「桃」字,交替運用,這是因為七絕每句字數限制的緣故。

詩是人們的心聲。不少論詩者注意到,這首詩表現的意境和現實,還自有它的比喻象徵意義,王安石這首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是因為他當時正擔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間,正如眼前人們把新的桃符替換成舊的一樣,革除舊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對新政充滿信心,所以反映到詩中就分外開朗。

這首詩,正是讚美新事物的誕生如同「春風送暖」那樣充滿生機;「曈曈日」照着「千門萬戶」,這不是平常的太陽,而是新生活的開始,變法帶給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結尾一句「總把新桃換舊符」,表現了詩人對變法勝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悅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總是要取代沒落事物的這一規律。這首詩雖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極力渲染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同時又通過元日更新的習俗來寄託自己的思想,表現得含而不露。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參考文獻

  1. 古詩文網.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2020-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