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千里光屬

中文學名:千里光屬

拉丁學名:Senecio L.

界:植物界

千里光屬(學名:Senecio L.)指的是菊科草本、亞灌木或灌木植物。葉互生,有時基生;頭狀花序單生或成束,顏色各種,通常具異型花;舌狀花結實,盤花管狀,5齒裂;總苞片1列,但基部常有數枚較小的外苞片;瘦果圓柱形而有棱;冠毛豐富或少數,或有時無冠毛。

屬名模式:歐洲千里光S. vulgaris L.1200種以上,廣布於全世界,中國約160餘種,各省區均有分布。千里光屬有一部分是多肉植物,深受廣大多肉愛好者的喜愛。

目錄

目錄

簡介

形態特徵

地理分布

植物菊狀千里光

本屬分組

繁殖技術[1]

簡介

千里光屬多肉植物中很多品種具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姿態。比如圓形葉片連結在起呈下垂狀的綠之鈴,葉片像箭頭樣的箭葉菊等,都是非常富有獨特性的造型。

千里光屬基本都是春、秋季生長的品種,比較耐寒、耐暑,是容易栽培的多肉植物。不能忍受根部極度乾燥的狀態,所以不論夏季還是冬季休眠期,都不能讓它的根部太乾燥,就連移栽的時候根部也不能幹燥,這一點尤其要注意。通常只要保持充足的日照,就不會發生徒長的現象。

繁殖期為春季。像綠之鈴那種長出藤蔓的類型,不需要切除藤蔓,只要將其放到裝滿栽培土的花盆裡,就會開始髮根。而那些莖部伸長的類型,可以通過枝插來繁殖,具體方式是剪斷莖部後馬上插枝(不需要乾燥),然後澆水即可 。

形態特徵

直立稀具匍匐枝,平臥,或稀攀援具根狀莖多年生草本,或直立一年生草本。莖通常具葉,稀近攀狀。葉不分裂,基生葉通常具柄,無耳,三角形,提琴形,或羽狀分裂;莖生葉通常無柄,大頭羽狀或羽狀分裂,稀不分裂,邊緣多少具齒,基部常具耳,羽狀脈。頭狀花序通常少數至多數,排列成頂生簡單或復傘房花序或圓錐聚傘花序,稀單生於葉腋,具異形小花,具舌狀花,或同形,無舌狀花,直立或下垂,通常具花序梗。總苞具外層苞片,半球形,鍾狀或圓柱形;花托平;總苞片5~22,通常離生,稀中部或上部聯合,草質或革質,邊緣干膜質或膜質。無舌狀花或舌狀花1-17(-24);舌片黃色,通常明顯,有時極小,具3(-4)-9脈,頂端通常具3細齒。管狀花3至多數;花冠黃色,檐部漏斗狀或圓柱狀;裂片5。花葯長圓形至線形,基部通常鈍,具短耳,稀或多或少具長達花葯頸部1/4的尾;花葯頸部柱狀,向基部稍至明顯膨大,兩側具增大基生細胞;花葯內壁組織細胞壁增厚多數,輻射狀排列,細胞常伸長。花柱分枝截形或多少凸起,邊緣具較鈍的乳頭狀毛,中央有或無較長的乳頭狀毛。瘦果圓柱形,具肋,無毛或被柔毛;表皮細胞光滑或具乳頭狀毛。冠毛毛狀,同形或有時異形,頂端具叉狀毛,白色,禾稈色或變紅色,有時舌狀花或稀全部小花無冠毛。

地理分布

約1000種,除南極洲外遍布於全世界。本屬隸屬於千里光亞族Subtribe Senecionineae,是本族中最大的屬。關於屬的界限和概念不同的學者各有不同。中國產的種類過去未曾作過系統的分類研究。《中國植物志.編委結合植物志編研,採用形態學、花的顯徽形態學及瘦果解剖學,對中國產的種類進行全面的分類整理。共有63種,主要分布於西南部山區,少數種也產於北部、西北部、東南部至南部。

植物菊狀千里光

【形態特徵】多年生根狀莖草本,具莖葉,稀近葶狀。莖單生,直立,高40~80cm,不分枝或有花序枝,被疏蛛絲狀毛,或變無毛。基生葉在花期生存或凋落。基生葉和最下部莖葉具柄,卵狀橢圓形、卵狀披針形至倒披針形,長8~10cm,寬3~7cm,頂端鈍,基部微心形至楔狀狹,具齒,不分裂或大頭羽狀分裂,葉柄長達10cm,基部擴大,中部莖葉長圓形或倒披針狀長圓形,大頭羽狀淺裂或羽狀淺裂,上部葉漸小,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線形,具粗羽狀齒。頭狀花序有舌狀花,多數,排列成頂生傘房花序或復傘房花序。舌狀花10~13朵,舌片黃色,上端具3枚細齒,管狀花多數花冠黃色。瘦果圓柱形,全部或管狀花的瘦果有疏柔毛,有時舌狀花的或全部小花的瘦果無毛。花期4~11月。

【產地和生境】產威寧、納雍、遵義、興義、安龍、安順、平壩、清鎮、羅甸等地。生長在海拔1200~2300m的山谷濕地、潮濕地。國內分布於西藏、重慶、湖北、湖南、雲南等地。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地有分布。

本屬分組

番紅菊組 Sect. Crociseris (Reichenb.) Hall. et Wohlf. 曲莖組 Sect. Flexicaulis C. Jeffrey et Y. L. Chen 裸纓組 Sect. Madaractis (DC.) Hook. f. Fl. Brit. Ind. 羽脈組 Sect. Pinnati (Koyama) C. Jeffrey et Y. L. Chen 千里光組 Sect. Senecio

繁殖技術

可用種子和扦插繁殖。種子細小,發芽率低。適宜的發芽溫度為15~20℃,在20℃時,6~8天的發芽率為10%左右。生產上採用扦插繁殖,具有繁殖係數高、見效快、費用低等特點。

插床與基質

插床多長方形,長、寬根據需求而定,床高12~15cm,床內填充厚10cm清潔、無污染的細河沙。為防止細沙中帶有病菌,可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滅菌,以提高扦插成活率。另外,還應搭設塑料拱棚來保溫、保濕。

溫度

一般情況下,白天氣溫21~25℃,夜晚溫度不低於15℃。床溫保持15~20℃或略高於平均氣溫3~5℃時,就可以完全滿足生根的需要。

扦插時間

只要溫度適合,尤其是床內溫度,一年四季均可隨時扦插。在雨量充沛的7~8月可以露地扦插。

選擇插條

以選擇生長健壯、尚未木質化的新梢為好;因為其內含有充分的營養物質,生活力強,容易癒合生根。一般每個插條保留3~4個芽,長10~15cm。剪口要平整,頂端留1~2片葉。葉片過大可適當剪去一部分,以減少蒸騰;新梢枝條頂端如果過嫩可去掉一小部分。

扦插方法

先將床面刮平,用小木棍扎穴,穴深5~10cm,株距3~4cm,插條放入後扶正,用沙夾住。扦插完畢後用噴水的方式澆透水,最後用棚膜蓋嚴保溫。隨時取插條進行處理,促進形成層細胞分裂,加速愈傷組織形成。

扦插後管理

綠枝扦插後應經常保持床內濕潤,以沙床濕度60%左右、床內大氣濕度85%左右為宜,避免插條水分散失過多而枯萎。床內溫度過高時,應採取遮陽措施及揭膜通風(短時)。正常情況下扦插後7~10天開始形成愈傷組織,10~20天就會有不定根從愈傷組織中分化出來。當根條數達5條以上、根長達到3cm以上時取出,先移到較小的花盆或育苗箱中培育,新生枝條過長時可適當打頂,以利於成活。1周後見光,再生長3周便可移栽。

參考資料

  1. 千里光屬,百度, 2016-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