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年九齡(林友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年九齡》是當代作家林友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千年九齡

葉落花開已四季,冬去春來又一載。不知不覺,我與「他」相見已經過去了整整三年。一千多個日月里,我常常會想起粵北山區有一個偉大的 靈魂,他生於曲江,逝於曲江,世稱「張曲江」。他對嶺南的影響,不可估量。「嶺南第一人」當之無愧。

2016年冬,我驅車數百里,專程前往拜謁這位先賢——張九齡。他的墓園,位於廣東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山下開闊地上,迎面有一座漢白玉雕像巍峨聳立,張九齡左手後背,左腳向前,闊步走來,風度翩翩,讓人望而肅然起敬。其身後,乾坤朗朗,松柏蒼翠,竹影婆娑,一條石階小路蜿蜒向上,沒于山頂,靜謐悠遠。我懷着朝聖的心情,拾階而上,去祭拜一代名相,嶺南文化的翹楚。

大約走了數百米台階,張九齡墓現於上山小路的左側,坐北朝南,古樸莊嚴。但見墓身呈半圓形,青草覆蓋其上,磚室墓基,斑斑駁駁,青苔 滿階。中立墓碑修長,碑上刻有「唐故尚書、右丞相、始興伯、張文獻公墓」十五個大字。這十五個字,道盡了張九齡生前譽,身後名。

張九齡(678年—740年),唐朝開元年間著名文學家,西漢留侯張良之後。據說,他舉止優雅,風度不凡,有「風度先生」之美譽。張九齡去世後,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度得如九齡否?」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既為時人所敬佩,也為後世所仰慕。王維杜甫司馬光歸有光都曾寫詩撰文讚美過他。

我肅立張九齡墓前,迎着徐徐山風,一股懷古幽思難以排遣。想他張九齡自幼聰慧,能詩善文,有濟世大才。可他性格耿直,直言敢諫,先是 與朝廷重臣姚崇意見相左,後被奸相李林甫毀謗排擠,三度入京,幾番沉浮。

縱觀張九齡一生,有兩件事對嶺南經濟、文化影響最為直接、深遠。

先是「去官歸養」回到嶺南後,向朝廷「狀請開大庾嶺路」。張九齡想要開鑿的大庾嶺梅嶺古道,是中原出入嶺南的必經之道,當年「人苦峻 極」,行走不便,不利於嶺南的開化、開發。嶺南近海,海岸線長,海外貿易有天然優勢,唐代的廣州已成為海上交通門戶大港。故開鑿梅嶺

古道,改善南北交通顯得尤為迫切。張九齡的建議很快得到朝廷批准,於是他親自踏勘現場,指揮施工。古道修通後,成了中原腹地到達廣 州、出南中國海直線距離最近、最便捷的一條路,不僅為嶺南經濟發展、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貢獻,且造福後世。到了宋代,北方蠻族進逼,大 量中原漢人避亂南遷,他們正是通過梅嶺進入嶺南。

再就是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為嶺南鋪了路,樹了榜樣。文學史家評價,張九齡的五言古詩,詩風清淡,以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感 悟,對掃除唐初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很大。蘇東坡過梅嶺時曾祭拜過這位前朝名相,留下了「江南作相何人始,嶺表孤忠獨我公」的慨嘆。也就是說,張九齡是「南蠻之地」有史以來走出的第一位宰相,因其顯赫的地位和文學建樹,他理所當然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對嶺南詩派的開創起到了啟迪作用,被譽為「嶺南第一人」。清朝的[[[屈大均]]這樣評價:「粵人以詩為詩,自曲江始;以道為詩,自白沙始。」嶺南的文學,當從九齡始;嶺南的文化,當從唐代盛。唐代嶺南,先有張九齡土生土長,情系鄉梓,後有韓愈兩度貶入,均為嶺南開化立下不朽之功。誰承想,我中華民族文學最盛在唐朝,粵人張九齡《感遇》12首,竟名列《唐詩三百首》第一,他作為開篇詩人,獨領唐詩風騷。而張九齡最廣為人知的,是一首帶着濃濃「海味」的《望月懷遠》詩,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絕唱千古。

從古至今,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樂山者性善,樂水者心寬。唐朝名相張九齡生在粵北山區,卻心懷大海,寄情明月。月光如水潤南粵,大海 有潮起珠江。千年前海上高懸的一輪明月,還照着今日鬱鬱蔥蔥之嶺南。嶺南,自當行穩致遠,不負前賢![1]

作者簡介

林友僑,廣東汕尾人,現居佛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