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千宮之宮---大明宮(秦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千宮之宮---大明宮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千宮之宮---大明宮》中國當代作家秦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千宮之宮---大明宮

丁酉年的秋風吹過,秋葉紛紛,葉子一片一片飄落在地上,帶着秋天獨有的魅力,渲染着大地的金黃。帶着金黃的秋色,我乘興遊走一遭大明宮遺址公園,會不會有一番屬於我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感悟呢?

從如今的西安遠遁600年之前,名曰長安的大都市昂首存在於歷史的進程中,長安因孕育了大唐而驕傲無比。

我從如今西安的北門而出,穿越巍巍然而繞老西安一圈的明城牆,順自強東路而走至太華路再折往北到玄武路的一大片廣袤的地方,被稱之為道北的居民區和城中村。昂首站立在車流如梭的路徑旁,1100年前遠遁歷史,便是現已歸來的世界文化遺產,盛唐皇宮遺址--大明宮丹鳳宮遺址所在地。

那座等待從丹鳳門入宮早朝的大唐官員群雕像,官員的神情和舉止無不透視着作為大唐官員的莊嚴肅穆。秋葉隨風飄落,飄到了那些昔日威風凜凜的官員身上和跟前,遙想千年之前早朝的官員們,他們會不會也有拾起一片秋葉,或有一葉知秋的感悟;或有一片秋葉,寫着冬春夏秋的深思。

「晝日月夜,時光的交替更迭中,千年的往事撲面而來;步換影移,空間的淺斟低酌中,盛唐的氣韻齊上心頭。」

從丹鳳門步入御道廣場,置身於漫漫而寬闊的御道廣場,頓覺得我的渺小。秋風涼爽,帶着清清淡淡的芳香,吹拂着我的面龐。乘興沿着大明宮遺址公園的中主線而行,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太液池、麟德殿、玄武門等主要遺址赫然挺立,任其觀瞻遊覽。

唐大明宮遺址公園地跨西安未央、新城兩區。其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秭形。周長7.6千米,總面積約3.2平方千米,為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

這些相當的比照數字,除下炫耀昔日的大明宮之大之寬綽還能說明什麼問題呢?落木蕭蕭秋葉紅黃,微風輕送搖曳飄零。秋葉隨風劃出道道完美曲線,跳着屬於自己的舞蹈,誰說繁華過後儘是憂傷?曾經在遺址上生活了若干輩的西安龍首原上的人們,一想到他們的腳下竟然踩在一個帝國的權力中心之上,肯定會生出些許自豪和感嘆的。茶語飯後閒聊中會不會成為踏破鐵鞋也難尋的笑料和談資嗎?十三朝帝王家,西安人就這麼牛,隨便掄起䦆頭,挖出來的都是歷史的沉澱和歲月的精華。

然而,又有多少西安道北人知道自己的祖祖輩輩竟然生活在繁華似錦,盛極一時的大明宮遺址上,那裡曾經是阡陌縱橫,巷道錯綜,茅屋繁建,民居龐雜的地方。實難遐想他們朝夕生活和工作的地下存在着一個中國古代史上十分輝煌的一段歷史時期,唐朝的21個皇帝包括武則天在內,有17個皇帝是在唐大明宮居住、掌管朝政。他們腳下的這一大片遺址是唐朝全國的政治中心、權力中心、文化中心,唐朝歷史的一個象徵。

站在已成廢墟的含元殿依然有居高臨下,威嚴壯觀,視野開闊的感覺。可見建造設計者是怎樣的智慧高遠,充分利用了龍首原的高地,讓登臨者可俯瞰整座長安城,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恰如其分地形容了它當時的巍峨氣勢。就像此刻我在秋天的懷抱里,來看千年之後的大明宮似的,處處洋溢着秋天的成熟,秋天的美不勝收。

秋天的美是成熟的,它不像春那麼羞澀,夏那麼坦露,冬那麼內向。千年唯此宮,盛唐氣韻撲面而來的大明宮;千年前遠遁,國際化大都市之翹楚的大長安。中國封建時代最為繁華昌盛和兼容開放的朝代,一個生活着百萬人口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國際化大都市、世界文化的中心,對後世和外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的大唐,宛如眼前秋天的美是理智的,它不像春那麼嫵媚,夏那麼火熱,冬那麼含蓄。

我可以把秋的美景寫進多情的文字里,讓秋的美不用任何的裝飾,我也可以用秋的生命演繹斑斕色彩,給秋天一幅最美的畫卷。然,大唐的盛世繁華無論怎麼留戀,也挽留不住她的灰飛煙滅。

大唐為何僅僅存在了200多年就變成了一片廢墟了呢?雖然那個時代的人民創造了難以想象的輝煌,遺留下不可多得的歷史價值;難以複製的建築藝術價值;無以倫比的學術價值。成為東方農耕文明發展鼎盛時期帝國的文明水平及其禮制文化特徵的見證。竟也逃脫不了創造文明固然不易;延續文明卻是難之又難的樸素道理。為史家學者留下一段傷心欲絕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佐證。

難道真的沒有辦法跳出「歷史周期律」的怪圈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權難道都會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周期性現象。最後在極端的不公正、不公平中導致社會的崩潰,從而達到新的相對公平,周而復始嗎?

這樣普遍而有規律的歷史現象,普遍而廣泛的存在於人類社會發展之中,是否也同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四季輪迴變化相同相似,是否同人的生老病死同理同轍呢?與凡是事物驅向輝煌的頂端必然走入低谷,人的存在必然走向死亡一樣,輝煌了200多年的大唐難逃兵火戰亂,難免滅亡,是否也是對歷史是波浪式的前進,螺旋式上升的規律的最好的詮釋呢?這樣的問題也許在專家和學者那裡不是問題,然我的腦海里始終把這樣的問題作為難以理解大問題,一直存在下去,直到我也像1100年之前的大明宮那樣,變成一片廢墟,回歸到泥土中。

中國封建帝制家天下的治國理政模式,固然是朝代難以長期延續的最大弊端。其中一代不如一代的最高統治者是直接將朝代推向深淵的罪魁禍首。我在大明宮主要宮殿之一的紫宸殿介紹的牌子面前久久佇立,面對框架似的紫宸殿輪廓,實在難以想象哪位只有十幾歲就繼任皇位的李家若干代子孫,不知內憂外患的大禍臨頭,依然花天酒地吃喝玩樂,稍有不如意,拿殺人出氣。下場何其悲慘,竟被幾個太監密謀暗殺在紫宸殿。

歷史不可還原,只能靠近。儘管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是7—10世紀絲綢之路東方起點都城的宮城遺址,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方起點城市唐長安城的代表性遺存,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無數個顯赫的頭銜和沒有哪個朝代能代替的歷史地位,具有崇高無尚的氣派和宏偉的大明宮,無論多麼高明的遺址保護髮掘思路和技術都顯得無能為力,盛唐時期的大明宮不可還原,只能盡最大努力的靠近。

如今經過無數專家學者千辛萬苦的研究考證,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依然只能是一個橫加了許多現代理念的似像而非像的大明宮。

僅此而已,大明宮遺址帶給西安人民難以數計的實惠。首先那一大片生活在低矮、簡陋棚戶區的道北人,居住條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一個空前的大明宮遺址公園成為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號稱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並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讓西安的城市特色更加鮮明靚麗。

1100年之後的大明宮,無論如何想像不到,毀於一旦的那些建築還能重顯光明,重放光芒,為後人帶來福祉。

我真想知道,大明宮過去芳草萋萋的美貌;更想尋找,她昔日楚楚動人的風韻。記憶的神經啊,快牽住那一片片隨風搖曳秋葉似的記憶吧,讓它縈繞在我腦海中,剪不亂,理不斷,像一條隱秘的絲線,把遺址上的故事串聯起來,助我插上遐想的翅膀,在那一片片待開發的遺址的浩蕩秋風中飛翔...... [1]

作者簡介

武國柱,筆名秦風。中國國土資源作協全委會委員,陝西省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