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獸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十二獸舞 |
彝族民間傳統的「十二獸」舞又叫「母虎舞」,彝家人自稱「羅嫫捏姿」。它是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在烏蒙山廣大彝族地區的一項集祭祀、歌舞、娛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又是彝族古老的虎圖騰崇拜中,以祭拜母虎神為主要內容的原始祭祀活動。
基本內容
中文名:十二獸舞
流傳地區:烏蒙山廣大彝族地區
別 名:母虎舞
用 途:原始祭祀活動
十二獸舞的文化生境
彝族十二獸舞是彝族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舞蹈中包含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價值極為豐富,作為活性態民族文化符號,十二獸舞完美、典型地體現了彝族宗教崇拜、生產生活習俗、自然科學知識、民族文化審美心理和高超的裝飾藝術,是中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中的奇葩。 楚雄彝族十二獸舞是集祭祀與歌舞為一體的古老民族民間舞蹈,保留着楚雄彝族的地域、社會、文化和歷史片段記憶,投射出楚雄彝族的社會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態環境、生產方式、文化形態及審美心理,進而展現了彝族社會民族精神、物質、制度、行為諸多方面的價值取向。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距離彝州首府楚雄150公里之遙的樹苴鄉依七麼彝家山寨。每年正月的第一個屬虎日,寨子裡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母虎神儀式,熱熱鬧鬧地歡度一年一度的母虎神祭祀節。彝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歲首,認為是母虎神降福於人,祈求平安的好日子。
祭祀母虎神的道場一般設在寨子周圍人員相對集中的場壩上,祭母虎儀式須由寨子裡一位德高望重的畢摩祭司來主持。每逢節日,寨子裡的男女老少就會身着節日的盛裝,喜氣洋洋。他們在畢摩祭司的帶領下,要從深山老林里把母虎神請回家來,然後殺牲燒香虔誠跪拜。節日夜晚,主祭畢摩要從寨子裡挑選十二位青壯年男女,披上用樹皮和山草編織而成的「獸皮」外套,面部和腳手畫上各種不同獸身的花紋,裝扮成虎、兔、龍、蛇等十二生肖(獸)的模樣。在歌舞隊引領者鑼聲的指揮下,按照鑼聲節奏,踏節合歌,跟隨母虎,各自模仿自己所扮演的獸類動作,圍着熊熊的篝火翩翩起舞,跳起歡快吉祥的「十二獸」舞。
十二獸舞的由來
彝家祭祀母虎神時,為何還要跳「十二獸」舞呢?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自認為是虎子虎孫的彝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大山深處,由於母虎不在身邊,總是感到孤獨寂寞,缺乏安全感,整天擔驚受怕。後來是一位名叫「賈瓦」的彝族畢摩,帶領彝家眾人從深山老林里請回了母虎神。由於老虎是獸中之王,其它十一獸看見母神跟人回來了,它們也就紛紛尾隨老虎回到人間。為了讓彝家人過上好日子,賈瓦畢摩就指令以虎為首的十二獸神,輪流值日管護人間。從那以後,彝人就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十二獸神也就成了彝人家園的保護神。
彝族跳「十二獸」舞,歷史悠久,原始古樸,野趣十足,具有很高的娛樂和觀賞價值,它的獨特之處在於歌舞隊是以彝家婦女扮演的母虎為先,後面依次出場的是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還有兩個為歌舞隊助陣的號手和一個由小男孩扮演的古代打鬼英雄,智慧小矮人「阿巴剎」。帶頭的母虎一律由彝家成年婦女來扮演。彝族「十二獸」舞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民間特色,歌舞內容蘊涵着原始母系社會母權制的遺蹟特徵。其舞蹈動作都是代表人類生存時,紡麻、織存、農耕、撒種、插秧、薅秧、割谷、抖谷、打蕎等。充分體現出彝家人勤勞勇敢,粗獷豪放的民族精神。
十二獸舞的類別
彝族「十二獸」歌舞共分為十六段,除展示農耕動作之外,還有歌唱十二獸的各種曲調唱腔和對母虎神的禱祝之詞,舞蹈動作複雜多變,一般人很難掌握,現只有極少數人掌握「十二獸」舞的跳法。彝寨里74歲高齡的魯世藩老畢摩是當地彝人中唯一會跳「十二獸」舞的傳承人。這種在彝族民間流傳了幾千年的原始祭祀歌舞,只在極少數個別彝族地區傳承,現在面臨着失傳的危險,若不進行及時搶救,以後將會從民間永遠地消失。值得慶幸的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州政府,近年來加強了對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彝族「十二獸」舞現已被楚雄州委、州政府列為楚雄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加以保護,彝族「十二獸」舞這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瑰寶,一定會恢復展示它原始的藝術風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