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十一月的小村(林徽因詩歌)

作品原文

我想象我在輕輕的獨語:

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樣個去處?

是這渺茫江邊淡泊的天,

是這映紅了的葉於疏疏隔着霧;

是鄉愁,是這許多說不出的寂寞;

還是這條獨自轉折來去的山路?

是村子迷惘了,繞出一絲絲青煙;

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圍着的茅屋?

是枯柴爆裂着灶火的聲響,

是童子縮頸落葉林中的歌唱?

是老農隨着耕牛,遠遠過去,

還是那坡邊零落在吃草的牛羊?

是什麼做成這十一月的心,

十一月的靈魂又是誰的病?

山拗子叫我立住的僅是一面黃士牆;

下午通過雲霧那點子太陽!

一棵野藤絆住一角老牆頭,斜睨

兩根青石架起的大門,倒在路旁

無論我坐着,我又走開,

我都一樣心跳;我的心前

雖然煩亂,總象繞着許多雲彩,

但寂寂一灣水田,這幾處荒墳,

它們永說不清誰是這一切主宰

我折一根柱枝,看下午最長的日影

要等待十一月的回答微風中吹來。


三十三年初冬,李莊

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林徽音,出生於浙江杭州,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近現代傑出的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領導小組成員,梁思成妻子。[1]

林徽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主要設計者,主要文學作品有《你是人間四月天》《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林徽因逝世。[2]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一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3]

她幾乎標誌一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4]

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糅合得渾然一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一般的語言描繪和讚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5]

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一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一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一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

文學

在當時,知識分子是社會少數、精神貴族,像林徽因這樣受過良好教育才貌出眾的女子,更是鳳毛麟角。她承認自己是受雙文化教育長大的,英語對於她是一種內在思維和表達方式、一種靈感、一個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個「文化林徽因」。她是詩人,一生寫過幾十首詩,在詩歌創作上受徐志摩影響很明顯,但又有自己的特點。

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你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先後發表詩《那一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個夏夜》《笑》《深夜裡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一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陽光》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