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 |
---|---|
南山詩人陸游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 |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是南山詩人陸游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是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陸游退居家鄉山陰時所作。
陸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罷官後,閒居家鄉山陰農村。此詩作於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愛國情懷絲毫未減,日夜思念報效祖國。詩人收復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於是,在一個「風雨大作」的夜裡,觸景生情,由情生思,在夢中實現了自己金戈鐵馬馳騁中原的願望。
第一首詩寫大雨和詩人所處,第二首詩表明陸游投身抗戰、為國雪恥的壯志至老不衰。但是,詩人空懷壯志,卻不為朝廷所重,只能"僵臥孤村",把為國家恢復中原的理想寄託到夢境之中。感情深沉悲壯,凝聚了詩人的愛國主義激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
作品出處;《劍南詩稿》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作品別名;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二首
作者;陸游
創作年代;南宋
作品特色;憂國憂民、熱情奔放、深沉悲愴
作品原文
其一
風卷江湖雨暗村,四山聲作海濤翻。
溪柴火軟蠻氈暖⑴,我與狸奴不出門⑵。
其二
僵臥孤村不自哀⑶,尚思為國戍輪台⑷。
夜闌臥聽風吹雨⑸,鐵馬冰河入夢來⑹。
詞句注釋
⑴溪柴:若耶溪所出的小束柴火。蠻氈:中國西南和南方少數民族地區出產的毛氈,宋時已有生產。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器》:「蠻氈出西南諸番,以大理者為最,蠻人晝披夜臥,無貴賤,人有一番。」
⑵狸奴:指生活中被人們馴化而來的貓的暱稱。
⑶僵臥:直挺挺地躺着。這裡形容自己窮居孤村,無所作為。《汝南先賢傳》:「時大雪,積地丈余。洛陽令身出案行,見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門,無有行路,謂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戶見安僵臥。」僵,僵硬。孤村:孤寂荒涼的村莊。不自哀:不為自己哀傷。
⑷思:想着,想到。戍(shù)輪台:在新疆一帶防守,這裡指戍守邊疆。戍,守衛。輪台,在今新疆境內,是古代邊防重地。此代指邊關。《唐書·地理志》:「北庭大都護府,有輪台縣,大曆十年置。」曹唐詩:「灞水橋邊酒一杯,送君千里赴輪台。」
⑸夜闌(lán):夜深。風吹雨:風雨交加,和題目中「風雨大作」相呼應;當時南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風吹雨」也是時局寫照,故詩人直到深夜尚難成眠。
⑹鐵馬:披着鐵甲的戰馬。《宋書》:「鐵馬二千,風驅電擊。」冰河:冰封的河流,指北方地區的河流。
白話譯文
其一
天空黑暗,大風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嘩嘩大雨像巨浪翻滾之聲。
溪柴燒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氈都很暖和,我和貓兒都不願出門。
其二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里,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着替國家防衛邊疆。
夜將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騎着披着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場。
作品鑑賞
第一首詩主要寫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詩人之處境。前兩句以誇張之法寫大雨瓢潑,其聲響之巨,描繪出黑天大風大雨之境,很是生動,波濤洶湧之聲正與作者渴望為國出力、光復中原之心相印。後兩句轉寫近處,描寫其所處之境,寫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門,其妙處是把作者的主觀之感和貓結合一起寫。這首詩也道出了作者處境悲涼。[1]
第二首詩以「痴情化夢」的手法,深沉地表達了作者收復國土、報效祖國的壯志和那種「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讀者展示了詩人的一片赤膽忠心。
詩的開頭兩句,意思緊密相聯:「僵臥孤村不自哀」敘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態,「尚思為國戍輪台」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態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臥、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淒涼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臥」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悽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悲哀,貧病淒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的精神狀態。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為「喜論恢復」、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閒居的。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復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臥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會聯想到戰爭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只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概。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名家評價
張鳴:「此詩的寫法實際上與黃庭堅的《六月十七日晝寢》詩相同,任淵注山谷詩,說《六月十七日晝寢》是『以言江湖之念深,兼想與因,遂成此夢』。陸游此詩則是表現為國抗戰雪恥的志向,所謂『想』,即『尚思為國成輪台』的『思』;所謂『因』,即是『臥聽風吹雨』的風雨之聲。『想』和『因』共同作用,便化作了『鐵馬冰河』行軍征戰之夢。這就從表現潛意識的層面,表現了自己抗戰報國的志向理想之堅定執著。從立意和意境上看,又與黃庭堅詩不同,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後世影響
這首詩在我國古代所有的愛國詩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詩歌史上寫下了極其厚重的一筆,也以豪邁和悲壯的風格為浩如煙海的詩歌海洋增添了獨特的色彩,並以其永恆的魅力永遠影響着後人。
作者簡介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南宋愛國詩人。他的父親陸宰是個具有愛國思想的知識分子。家庭的教育,使陸游從小就樹立了憂國憂民的思想和殺敵報國的壯志。他自幼好學不倦,「年十二能詩文」,他還學劍,鑽研兵書。二十五歲左右,向具有愛國思想的詩人曾幾學詩,受益不淺,從此確定了他的詩歌創作的愛國主義基調。 他一生以詩文作武器,反覆呼籲國家統一,表達強烈的愛國感情。他積極主張抗金,卻遭 到當權的投降派讒毀,終於被排擠罷官。儘管如此,陸游收復中原的信念卻始終不渝。
陸游現存詩作約九千三百首,數量之多居中國古代詩人之冠。他的詩篇反映當時的政治得失,社會風格,民間疾苦等。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有《渭南文集》、《劍南詩稿》、《南唐書》、《老學庵筆記》、《游山西村》、《劍門道中遇微雨》、《病起書懷》、《關山月》、《夜泊水村》、《書憤》、《臨安春雨初霽》、《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沈園二首》、《示兒》、《放翁逸稿》.《放翁家訓》.《家世舊文》、《卜算子》、《夜遊宮》、《訴衷情》、《鵲橋仙》、《釵頭鳳》、《游小孤山記》。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