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匡遠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匡州是宜良縣城匡遠鎮的舊稱,經過近20年改革潮水的洗禮,如今的匡遠鎮如一顆熠之閃光的明珠,在區位、交通、資源方面獨領風騷,越發顯出了誘人的魅力。[1]

概述

匡遠鎮位於宜良縣中部。縣政府駐地。面積200平方千米,人口10.93萬人(2006年)。轄新華、清遠、里仁、匡山4個社區,匡遠、土橋、發達、起春、金星、金梅、永豐、寶洪、溫泉、李毛營、蓬萊、永新、木興、黃堡、七星、瑞星、山後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清遠。昆(明)河(口)鐵路、南(寧)昆(明)鐵路,安(寧)石(林)公路、昆(明)那(發)公路過境。風景名勝有岩泉寺、萬家凹花園。

沿革

1946年設匡遠鎮,1958年設東風公社,後改蓬萊公社。1960年析城市公社,1962年復設匡遠鎮。1963年設立蓬萊區,1970年改東風公社。1974年析設東風鎮,1981年復置匡遠鎮。1982年撤公社改區,1988年改蓬萊鄉。1997年,匡遠鎮面積10.6平方千米,人口4萬,轄清遠、里仁、匡山、新華街、匡遠、土橋、發達、起春8個行政村;蓬萊鄉面積190平方千米,人口5.9萬,轄金梅、永豐、寶洪、溫泉、李毛營、金星、蓬萊、永新、木興、黃堡、七星、瑞星、山後13個行政村。2006年撤銷蓬萊鄉併入匡遠鎮。2009年7月,撤銷南羊鎮,其行政區域併入匡遠鎮。行政區劃調整後的匡遠鎮管轄原匡遠鎮和南羊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匡遠鎮政府駐地不變。

原南羊鎮位於宜良縣南部,距縣城8千米。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3.99萬人(2006年)。轄羊街、黑羊、五星、花園、福誼、中樂、右所、葡萄、新莊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羊街。有南盤江、英雄溝、雲鶴渠、西河和陳家山水庫、老塢村水庫。昆(明)河(口)鐵路、宜(良)竹(山)公路穿境。 1958年建南陽公社,1964年改區,1970年復置公社,1983年更名南羊區,1987年設南羊鎮。1997年,面積101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黑羊村、五星、花園、南羊街、福誼、中樂、右所、葡萄、新莊9個行政村。

位置

匡遠鎮位於昆明市東南,宜良壩子中部,區位優勢獨特,素有"滇中糧倉腹地"的美稱。境內有滇越鐵路、南昆鐵路縱貫南北,安石公路、新昆石高速公路橫穿東西,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有較好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作為宜良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匡遠鎮,駐鎮有省、市和縣直單位,全鎮轄17個村民委員會,122個村民小組;清遠、匡山、里仁、新華四個社區居民委員會。鎮黨委下轄18個黨委、1個黨支部、8個直屬黨支部。總面積200.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約8平方公里),全鎮人口109963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1104人,有35193個家庭戶。現有耕地133984畝。2005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99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0.757(億元),鄉鎮企業營業收入17.6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806元。

發展

近年來,匡遠鎮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社會事業長足進步。1999年,全鎮經濟總收入10.89億元,其中鄉鎮企業總收入達10.44億元,盈利總收入0.793億元,上繳稅收0.193億元。個體私營經濟總收入達9.563億元,個體私營經濟總收入占全鎮鄉鎮企業總收入的91.6%。農村經濟總收入1.913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98元。糧食總產6217噸,人均糧食占有量376千克。完成稅收總額1072.2萬元。其中:完成增值稅435.8萬元,工商各稅513.0萬元,農業稅123.4萬元。1992年,榮獲雲南省綜合實力百強鄉鎮第23名;1995年,被昆明市命名為首批奔小康先進鄉鎮;1998年,在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鄉鎮企業百強鄉鎮中排列29名;1999年,被省文明委命名表彰為"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鎮機關榮獲省級文明單位的榮譽稱號。

建設

匡遠鎮地勢平坦、設施齊備,發展經濟條件優於其他鄉鎮。幾年來,鎮黨委、政府領導進一步深化鎮情認識,制定了符合匡遠鎮實際的發展措施,提出了以質量效益為中心,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手段,以農業為基礎,以工商企業為支柱,大務發展非公經濟,穩定糧食總產,提高農業的質量效益,增強企業活力,富民強鎮的發展思路。在此基礎上,舉全力、投巨資,建設市場,修建了占地72畝,可提供4000多個經營攤位的匡遠第一農貿市場和占地5000餘平方米,可容納250餘戶經營戶的發達第二商場。由發達辦事處投資近千萬,占地25畝的綜合集貿市場年內也將竣工投入使用。從而為廣大個體戶提供了施展才華,大顯身手的場所。"建一個市場,帶幾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群眾"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同時,加大土地利用開發力度,自籌資金,開發了8個居民小區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截止2000年6月,全鎮共有2467個企業,其中:工業企業354個,交通運輸企業477個,商品流通企業825個,旅遊飲食服務業809個,建築企業2個。

在鄉鎮企業經歷二次創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才初見成效。按照適應市場,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原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建成36000餘畝高產穩產的噸糧田,在此基礎上,堅持走糧、經並舉的道路,把水平和經濟作物。特色養殖業作為發展鎮農業生產的三個輪子,在穩定糧食生產同時,調整種植布局,開發利用非耕地資源,積極引進淺水藕、珍珠糯玉米、膠瓜及大棚蔬菜、苦瓜等附加值較高的商品 蔬菜,引進鹽津烏雞、比得時兔、美國肉鴿等珍稀特色品種,並按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突出特色的要求,大力發展一地一品、一地一業。目前,起春辦事處的千畝淺水藕,土橋辦事處以白鴨為代表的農副產品遠銷省內外,構成了匡遠鎮農業生產的靚麗風景線。

隨着經濟的振興、全鎮精神文明建設蓬勃發展。1999年,鎮被省文明委評為"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民心凝集、政通人和、人人安居樂業。[2]

鄉鎮概述

鎮域面積200餘平方公里,轄4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7個村民委員會、123個自然村。全鎮人口115273人,其中:農業人口77051人。耕地面積41358.5畝,其中:水田30104.5畝,旱地11254畝。主產水稻、蠶豆、玉米、小麥,糧食總產量達3372萬公斤,經濟作物有蔬菜、烤煙、花卉、水果、茶葉等。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636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19.2元。 匡遠鎮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資源優勢,培育和促進了一、二、三產業的全面發展,在"強花卉、興旅遊、擴蔬菜、增奶牛、穩鴨子、育名茶"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同時,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緊緊圍繞建設"兩街、兩區、兩圈"的城市建設發展思路("兩街"就是在玉橋河兩岸建設美食一條街和花卉展銷一條街;"兩區"就是要在縣城建設商貿文化經濟區和在木興村地段建設食品加工工業園區;"兩圈"就是要在城郊建設城市農業經濟圈和轄區外沿建設觀光旅遊經濟圈),積極探索具有匡遠鎮特色的"建設城市、服務城市、強農、富農"路子,努力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鎮的鴨系列加工初具規模,烤鴨、板鴨、白條鴨、鴨腳、鴨翅、鴨舌、鴨肝、鴨毛已形成市場,樹立了品牌。鴨系列產品有昆明羽絨廠生產的瑞雪羽絨被服、李燒鴨軟包裝食品、水笑魚加工生產的飄香鴨、飄香雞名揚四海。滇王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滇王月餅、滇王軟包裝板栗暢銷海內外,年銷售收入達83萬元。土特產中的寶洪茶,色、香、味俱佳,曾評為全省高香型名優綠茶,曾獲美國芝加哥"十里香"金獎。

工業型企業有水泥廠、預製廠、無機鹽化工廠、鑄造廠、造紙廠、編織袋廠等中、小型企業350個,從業人員16818人,總收入突破10億元大關。農業型企業有達隆蔬菜脫水加工廠、大福達高科技農業示範園、李子園奶製品廠。花卉有大渡口1000畝連片的花卉苗木生產基地和同馨花卉有限公司在永新、蓬萊村兩村創建的1000畝連片大棚非洲菊種植基地。具有民族特色的"兩園、六家"(岩泉公園、萬家花園兩個公園及鑫匯、清真有緣、八八園、大渡口、溫泉、岩泉寺六個農家樂)吸引着大批中外遊客。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全鎮17個村委會已實施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達率為100%,123個自然村中有109個自然村已經實現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電視五通。全鎮已有11個行政村開通公交車,解決了部分群眾出行的困難。全鎮有21574戶擁有電視機,其中有18165戶拉通有線電視,入網率達84.2%;有22330戶已通自來水,有659戶飲用井水;有17866戶安裝了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其中: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戶達14696戶。

全鎮有15個集貿市場、集市。17個村委會共擁有汽車1277輛,農用運輸車398輛,拖拉機514輛,摩托車6480輛。耕地有效灌溉面積29910畝,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7294畝,人均擁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5畝。全鎮共有1063戶農戶建有沼氣池,433戶農戶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7207戶農戶安裝有太陽能。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磚(鋼)混結構住房農戶有8862戶,磚木結構住房農戶有2919戶,土木結構住房農戶有10040戶,1212戶居住其他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種植業

2007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6367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6877萬元,占總收入的10.31%;畜牧業收入25331萬元,占總收入的15.48%(其中:年內出欄肉豬98905頭、肉牛2659頭、肉羊9000隻、商品鴨7001610隻);漁業收入636萬元,占總收入的0.4%;林業收入1702萬元,占總收入的1.04%;二三產業收入116778萬元,占總收入的71.35%;工資性收入41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119.2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和畜牧業為主。2007年全鎮外出務工人數為11265人,其中:常年在省內務工的有9841人,常年在省外務工的有314人,全年外出務工收收入達4133萬元。

匡遠鎮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屬中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濕潤,素有"滇中糧倉腹地"的美譽。是優質大米的主產區,有蠶豆、甜豌豆、甜椒、香瓜、四季豆、蓮花白、香蔥、大白菜、佛手瓜等成規模、品種豐富的各類無公害時鮮蔬菜及色、香、味俱佳的寶洪茶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量越來越大;以茶花、三角梅、康乃馨、玫瑰花、菊花等各類鮮切花、盆景及綠化苗木為主的花卉種植業形成萬畝規模正在快速發展;以孵化、生產、加工一條龍的鴨產業穩步發展,奶牛養殖業越來越壯大。二三產業中的李燒鴨、滇王軟包裝板栗、李子園奶製品、達隆脫水蔬菜遠銷海內外。旅遊資源有寶洪寺、七星望月、文慧塔、靖安哨68道拐、古驛道、靖安古茶等歷史文化遺產及國家AA級旅遊景區岩泉公園。匡遠鎮作為宜良縣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聚散重鎮,被稱為昆明市觀光旅遊、休閒渡假的後花園。

資源環境

全鎮有耕地41358.5畝,其中:水田30104.5畝,旱地11254畝,人均擁有耕地0.54畝,主要種植糧食、蔬菜、花卉等作物;有林地96743畝,其中經濟林果地52033畝,人均擁有經濟林果地0.68畝,主要種植板栗、核桃、桃、梨、桉樹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4479.5畝,其中:養殖面積1646.9畝;其他面積155971畝。主要礦產資源有銅礦、粘土、山砂、白雲岩、地熱水等。

人文古蹟

匡洲古鎮,歷史悠久,其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是東出滇東、南進滇南之門戶,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匡城的開發始於唐天寶年間,而大規模的開發是在明朝。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屯軍入宜後,設置千戶所、關、哨等軍事統治系統。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置營地駐兵,扼守要衝。民國時期因戰事所迫,對此戰略要地形成龍爭虎鬥之勢。國民黨各兵種幾十支部隊先後駐鎮,鎮境一度成為一座兵城。省內較有影響的四鎮守使會議,四師長宜良會議等重要軍事部署在鎮轄地完成。

座落鎮南1.5公里的孫家山、宋、元時代古墓群,分布於匡洲境內明、清建的城池、縣署、寺、廟、宮、觀、祠、閣、塔、坊等歷史古蹟60餘處。明代以來如名宦、書院、義學、水利、道路、橋樑、房建等碑刻不下百通。自明代設立學宮大開教育之風,人文蔚起,明、清有竇容、馬捷元等8人榮登進士。以詩文著作鳴於世者代不乏人,清初有陳鳴玉,乾隆嘉慶年間有嚴朗、嚴廷中,清道光年間有陳達、陳通弟兄,清末民國初年有許克家,民國年間有嚴紹曾、王翰馨等所著較有影響的詩集、歌賦、散曲、雜劇、鼓詞、文集流傳於世,見證了古匡洲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