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齊書·袁聿修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齊書·袁聿修傳出自於《北齊書》,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藥撰寫,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1]

原文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魏中書令翻之子也。出後叔父躍,七歲遭喪,居處禮度,有若成人。九歲,州辟主簿。性深沉有鑑識,清淨寡慾,與物無競,深為尚書崔休所知賞。年十八,領本州島中正。尋兼尚書度支郎,仍歷五兵、左民郎中。

天保初,除太子庶子。數年,大有聲績,遠近稱之。八年,兼太府少卿,尋轉大司農少卿,又除太常少卿。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貸庫錢四十萬,娉太原王女為妻,而王氏已先納陸孔文禮娉為定,聿修坐為首僚,又是國之司憲,知而不劾,被責免中丞。

天統中,詔與趙郡王叡等議定五禮。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鄉也,時人榮之。為政清靖,不言而治,長吏以下,爰逮鰥寡孤幼,皆得其歡心。武平初,御史普出過詣諸州,梁、鄭、兗、豫疆境連接,州之四面,悉有舉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見知如此。及解代還京,民庶道俗,追別滿道,或將酒脯,涕泣留連,競欲遠送。既盛暑,恐其勞弊,往往為之駐馬,隨舉一酌,示領其意,辭謝令還。還京後,州民鄭播宗等七百餘人請為立碑,斂縑布數百疋,托中書侍郎李德林為文以紀功德。府省為奏,敕報許之。

聿修少平和溫潤,素流之中,最有規檢。以名家子歷任清華,時望多相器待,許其風鑒。在郎署之日,值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彥深後被沙汰停秩,門生藜藿,聿修猶以故情,存問來往。彥深任用,銘戢甚深,雖人才無愧,蓋亦由其接引。為吏部尚書以後,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謹,當時少匹。魏、齊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饟遺,聿修在尚書十年,未受升酒之饋。尚書邢邵與聿修舊款,每於省中語戲,常呼聿修為清郎。大寧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經歷兗州,時邢邵為兗州刺史,別後,遣送白為信。聿修退不受,與邢書云:「今日仰過有異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願得此心不貽厚責。」邢亦忻然領解,報書云:「一日之贈,率爾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來旨,吾無間然。弟昔為清郎,今日復作清卿矣。」

譯文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人。他是北魏中書令袁翻的兒子。過繼給叔父袁躍為子。七歲時父親去世,他守喪時的起居禮度,與成人相仿。九歲時,州里徵辟他為主簿。性格深沉而有見識,清淨寡慾,與世無爭,深受尚書崔休的賞識。十八歲時,擔任本州島中正。不久,兼任尚書度支郎,還歷任五兵郎中、左民郎中。

天保初年,任太子庶子。他任職數年,聲譽很好,遠近百姓都稱讚他。天保八年,兼任太府少卿,不久,轉任大司農少卿,又任太常少卿。司徒錄事參軍盧思道私自借貸庫錢四十萬,用來聘太原人王的女兒為妻,而王氏已先收下陸孔文的聘禮作為定婚禮物,袁聿修由於是司徒府的首要僚佐,又是國家負責司法的官員,知道此事而不加彈劾,受到處罰,免去御史中丞的官職。

齊後主天統年間,朝廷下詔命令袁聿修與趙郡王高叡等商議制定五禮。後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鄉,當時人都認為是榮耀。他為政清靜,不言而治,自長吏以下,直到鰥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們的歡心。後主武平初年,御史都出來巡視諸州,梁、鄭、兗、豫等州與信州疆域相接,在信州的周圍,御史都檢舉揭發出官員的不法行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來,足見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到他任滿解職還京時,包括僧、道在內的全州百姓,趕來送別的人填滿道路,有人帶來美酒與肉脯,哭泣着留連不舍,都想要遠送他一程。當時正是盛暑,袁聿修擔心百姓們過於勞累,往往為送行的人停下馬,隨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領受他們的好意,(其他的)推辭謝絕並讓他們回家。袁聿修回京後,信州百姓鄭播宗等七百餘人請求為他立碑,湊集縑布數百匹,托中書侍郎李德林撰寫碑文以記述他的功德。有關部門為此上奏,皇上下詔同意。

袁聿修自小平和溫潤,在士族高門子弟中,最有規矩法度。他憑名門之後的身份歷任清高顯要的官職,當時名士大多很器重他,稱許他的風采與見識。他在郎署任職的時候,正好趙彥深為水部郎中,同在一個院子,就結為朋友。趙彥深後來遭淘汰被停俸祿(遣送回家),門口長出野草,袁聿修仍然因為心存舊情,慰問並保持往來。趙彥深得到重用後,仍感念甚深,因此,袁聿修歷任要職,雖然是由於自己的才幹聲望,但也與趙彥深的援引有關。袁聿修任吏部尚書後,自然由於自己的聲望而得任此職。

他在官廉潔謹慎,當時少有人比得上。東魏、北齊時期,尚書台郎多不免於相互送禮,袁聿修在尚書十年,從來沒有接受過別人一升酒的饋贈。尚書邢邵與袁聿修有舊交,每次在尚書省開玩笑時,常稱袁聿修為清郎。武成帝大寧初年,袁聿修以太常少卿身份出使巡察,並受命考核官員的得失。他經過兗州時,邢邵正擔任兗州刺史,兩人分別後,邢邵派人送去白為禮物。袁聿修退還白不接受,給邢邵寫信說:「今日經過您管轄之處,與平日出行不同,瓜田李下,必須避嫌,古人對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應像防禦水患一樣,不忽視細微末節,願您體會此心,不至於重責。」邢邵也欣然領會,回信說:「先前的贈送,過於輕率,未加考慮,我匆忙之間沒有想到這個問題,敬承來信之意,我並無不快。你昔日是清郎,今日又可以稱作清卿了。」[2]

作者簡介

李百藥(565--648),字重規,定州安平(今屬河北)人,唐朝史學家、詩人。 其父李德林曾任隋內史令,預修國史,撰有《齊史》。隋文帝時百藥仕太子舍人、東宮學士。隋煬帝時仕桂州司馬職,遷建安郡丞。後歸唐,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散騎常侍。人品耿直,曾直言上諫唐太宗取消諸侯,為太宗採納。曾受命修訂五禮、律令[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