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帝陵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邙山帝陵 |
根據文獻記載,北邙山帝陵主要埋葬着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道:「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着黃金無買處。」「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臥牛之地」,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北邙山帝陵
占地面積:750餘平方公里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
景點級別: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洛陽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後有十三朝在這裡建都,建都時間長達千餘年。在洛陽周圍分布着眾多的帝陵和王公貴族陪葬墓。帝陵是洛陽 邙山陵墓群的主體。歷代帝陵主要有9個集中分布區:西郊三山村 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邙山 東漢陵區(北兆域)、邙山 北魏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南兆域)、偃師首陽山 西晉、 曹魏陵區、偃師景山 唐代陵區。
相關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 「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 「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唐代詩人 王建曾寫詩道: 「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着黃金無買處。」「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臥牛之地」,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極目望去,邙山上布滿了大大小小數十萬計的古墓葬,數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嶺上星羅棋布,森然壯觀。 劉秀等數十位帝王, 張儀、 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餘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 劉禪、 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邙山。至於一般達官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看來,這裡確是被講究厚葬的歷代達官貴人們視為建造墓穴的風水寶地。北邙山上緣何少「閒土」?
記載
根據文獻記載,洛陽邙山地區主要埋葬着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一區域面積達750餘平方公里,地跨洛陽市所屬的 西工區、老城區、 澗西區、河區、 洛龍區、 偃師市、 孟津縣7個區、縣。這四代帝陵中有東漢5陵:光武帝 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沖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 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 長陵、宣武帝 景陵、孝明帝 定陵、孝莊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着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上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文獻記載,五代 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
考古
在1984年 文物普查的基礎上,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於2002年11月對邙山帝陵進行了初步調查,在陵墓群區域範圍內目前擁有包括帝陵在內各個時期的古代墓冢大約330餘座。然而,人們直到目前仍對帝陵知之甚少。多數帝陵的確切位置不詳,陪葬墓的數目不清,主要陪葬墓的墓主人不確定;整個陵墓群的範圍和各個陵區的範圍不清楚;對帝陵和陪葬墓的分布、形制、結構、埋葬制度,以及陵園的建築結構和制度了解不多。[1]另外,許多人為和自然原因正不斷地侵蝕着陵墓的封土,威脅着陵園的文物安全,文物保護亟待解決。
參考文獻
- ↑ 一座北邙山 幾多皇帝陵?,搜狐網, 2005-12-27